光復的泥與光

0觀看次
A- A+

文.王孟加(

9月28日,光復火車站前投入救災的志工與民眾集結,依救災地點分配,準備前往打掃的地點。(攝影:王賢煌)

教師節連假的星期一清晨,火車從花蓮站一路南下,車廂裡擠滿了穿著雨鞋的志工。樺加沙強颱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後,泥沙土石一路傾瀉,花蓮縣光復鄉被厚重的泥水覆沒,協助清理家園的志工,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。

兩位高三生揹著鏟子,走出光復車站。林展毅,明倫高中;林洛頡,師大附中。前一晚,他們從臺北到花蓮市區借宿。到了之後也沒閒著,桌上攤開的不是旅遊資訊,而是學測複習講義。清晨出發,只為了早一點到光復,而能有更多時間協助清理。

 王孟加(左)和高中生林展毅(中)、林洛頡(右)前往光復協助清掃。(攝影:張麗雲)

「電影裡的場景,真實上演」

「雖然做足了心理準備,但實際一出車站,仍然被震驚到。」林展毅說:「在電影裡出現的場景,真實上演在眼前,那裡的住家幾乎全毀。」他其實猶豫過,很怕因此耽誤讀書。「我滑到一段救災的影片,當下就覺得,正值十八歲、體力正好的時候,應該為修復光復盡一分心力。」

這並不是兩人第一次走進災後現場。今年七月丹娜絲颱風過境後,他們與另外兩位同學到臺南麻豆幫災農撿柚子,從被颱風打落的果實中,感受到天災的無情,也體會到付出的快樂。那次的經驗,成了今日願意再度出發的底氣。

林展毅在丹娜絲風災時前往南部協助清除樹枝和撿落果。(圖片來源:王孟加提供)

素未謀面,卻有絕佳默契 

早上,他們在中正路一帶協助金紙店與免洗餐具店。店門鐵門拉起,泥線像年輪刻在牆上,告訴人們水位曾經到過那裡。

這戶共進來了十多位志工,他們兩人也在其中。大家把淤泥從地面鏟進鋪著麻布袋的單輪車,再把裝滿泥土的車推到戶外,倒在馬路上堆得比人還高的「垃圾山」山腳邊。

一次、兩次、十次......推車輪轍壓出反覆的路徑。有人賣力鏟土,有人推車來回奔波,也有人跟著屋主一起拆除隔間木板。當一些人退下來喝水休息時,就會有另一些人補上位置。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不須多言,自然而然就能有默契地把事情分工做好。

志工們將地面的淤泥鏟進鋪著麻布袋的單輪車裡,一趟又一趟來回,輪印在地上壓出重複的痕跡。(攝影:李彥緰)

「可能因為常常打球運動,體能負荷還好,也因為從小打棒球到現在,對於全身弄髒都是土很習慣了。」林展毅笑說。真正的難,是光復的淤泥。「那種黏稠跟我熟悉的不一樣,常常腳會卡住,要花一番功夫才能把自己『救』出來。」就這樣,單輪車在門廊與騎樓間來回,泥線一寸寸往下移。

早上協助清理完街邊店面,午後他們轉往馬太鞍咖啡農場,協助林先生清理家園。午後的工序,比上午更需要耐心。因為咖啡農場的兩間小木屋位於小巷弄內,並沒有與主要幹道相連。志工們面對面站成兩排,一排從內到外,把盛裝淤泥的水桶送到馬路邊倒掉;另一排則從外面再把空的水桶接力運送進來。這樣的接力避免巷道壅塞,也讓巷弄內的淤泥能穩定外運。

災後家園滿是厚重淤泥,志工們分工協力接龍,為受災鄉親出一分力,幫助災民早日重建家園。(攝影:陳李少民)

林展毅說:「雖然大家不相識,從四面八方而來,卻很有默契地分配工作,還有很多有心人捐贈食物、水、便當,甚至提供醫療服務,讓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幫忙,這次真的讓我見證了臺灣人的團結。」

他們只是其中的兩雙手,還有更多的手在不同轉角同時伸出,來自四方的愛,此刻全匯聚於光復。

 兩位高中生只是其中的兩雙手,更多的手在各個轉角伸出,四方的愛此刻匯聚在光復。(攝影:廖耀鈴)

學測,是另一種「堅持」

傍晚收工,兩人回到花蓮市區,簡單清洗便返程。有人問,高三生此刻應不應該「專心念書」?林展毅與林洛頡用行動回應──前一天出門時,把書帶著,把鏟子也帶著。學測準備是用書本砌起知識的牆;救災時,用鏟子一鍬鍬地讓屋裡有路。兩件事,其實都有同樣的方向,叫做「堅持」。

在往光復火車站的路上,除了灰色之外,街道開始顯現出它原有的色彩。復原之路雖遠,但已跨出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
願光復的泥早日褪盡,樹根再抓緊土地;馬太鞍咖啡香重回空氣;街道店家擦亮招牌迎客;願孩子們記住「在場」的課──看見需要,就往前一步。(攝影:簡明安)

願光復的泥早日褪盡,樹根再一次緊緊抓住土地;願馬太鞍的咖啡香重新鑽出雨後的空氣;願光復鄉街道上的店家把招牌擦亮,再次迎客;願孩子們記得這一堂「在場」的課,長大後仍願意在別人的困境裡伸手,也在每一次選擇裡,長成心裡那種大人──看見需要,就往前一步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