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楊文福、陶素蓮(新竹)
9/28-9/30,我們夫妻倆響應社區古瑞惠師姊的熱情徵召,加入了慈濟花蓮光復鄉救災大隊,這也是我們首次參與慈濟的志工活動。
28日,天微微亮,我們從新竹火車站出發,內心是忐忑的,因為只在新聞畫面中看過災區,一旦親臨現場,將會是何種景象?

參與花蓮光復鄉救災大隊,是我們首次參與慈濟的志工活動。(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)
臨行前,古師姊再三提醒,不要隨便拍照,要有同理心,我們是來做事而不是看熱鬧。我們在近中午抵達花蓮,隨即轉往光復。在花蓮車站,已有不少穿雨鞋,拿著清掃工具的旅客,雖然彼此都不認識,但感覺很親切。車廂裡人滿為患,鳳林、萬榮站的旅客根本上不了車。
一小時的車程,終於到了塵土飛揚的光復火車站。月台兩側擠滿了人,大家幾乎都是全副武裝,老少都有,但年輕人居多,禁不住眼眶濕潤。這些自動自發前來的超人,讓我們知道台灣的未來是有希望的,因為大家心中有愛!

前往光復幫忙清淤泥的雨鞋超人,很多都是來參與的年青人,有一個人、有兩個人,也有呼朋喚友的!(攝影/陳光華)
就在我們慢速走出月台的當下,突然緊急被要求後退,一大群人不明究理的往回走(人太多無法跑),然後杵在月台,茫然不知所措。原來又有洪水警報。後來經人說明,才知是烏龍警報,可以試想真正洪峰來臨時居民的無措。
步出光復車站,洶湧的人海遠超過想像,看到的盡是灰頭土臉的可愛人群。空氣中瀰漫著塵土,地面則是高低不一的水砂土,半掩入土的房舍、車輛,每戶人家前面幾乎都有一堆被清理出來的土石和泡水家具,將近一層樓高,怎是一個慘字了得!空氣中飄著異味,泥濘的道路,讓行進變成了挑戰,很可能下一步鞋子就陷入泥淖動彈不得。沿途看到不少民宅貼著「我們需要志工」 的紙牌,真希望自己有三頭六臂,能立馬進去幫忙。

成堆的淤泥及廢棄家具隨處可見,道路泥濘難行,成了前進的一大阻力。(攝影/蔡美鳳)
豔陽下,窩在已經停用的加油站外圍,快速的用完午餐。慈濟災害服務站交予我們服務目標戶,我們拿著工具,左彎右拐踏著泥水路前往,老實說,還未開始工作,就已經汙泥滿身了。
來到我們小隊負責的民宅,牆上及肩高度一條筆直的水痕線,深刻了當時的夢魘,地上殘留了約40公分泥漿土,及陷入污泥難以抽身的家具,看來好像不是很困難的事,但在鏟下第一鏟的時候,就見識到了它的頑強和韌性,既浮動又堅硬、更沉重!大家通力合作,互相搭配,師兄師姊們不時提醒大家別忘了喝水,注意安全。當一車車泥水被推出去,磨石子地面慢慢呈現時,我們這群結合老中青的志工們,像是看到了希望般的喜悅,而屋主臉上的笑容,則是最好的反饋。
連續三天的志工服務,我們這40多位隊友,總共清理了10間民宅,或是滿屋子無處宣洩的泥水、鍋碗瓢盆四竄的廚房、深陷土裡滿目瘡痍的餐桌、堆放了許多奇怪東西的儲藏室、不肯下樓面對災況的阿媽、屋主溼潤的眼眶......樁樁件件,因為身歷其境,都留在記憶的迴圈裡。每天收工後,身體雖疲累酸臭,但心情是輕鬆愉悅的。
回車站的路上,總有善心人士提供麵包、包子、飲用水、水果、藥布,還一直被感謝,心中暖暖的;車站前有兩個大水桶,可以粗略地清洗一下雨鞋,甚至消毒。因為鏟子超人人數過多,台鐵加開了好幾班花蓮-光復的加班車疏運,每一台列車都被塵土沾得到處都是,返回花蓮清洗乾淨後再出發,看得出台鐵人員的用心。
因為參加的是慈濟志工團,我們有幸跟隨師兄師姊在花蓮靜思堂安單。晚餐時,看到來自其他縣市的慈濟人,約200多位,正針對今天服務的項目,檢討進度及後續資源調度;感覺慈濟人太強了,把經營企業的管理方法運用在救災上,怪不得這麼有組織、有效率!在災區,隨處可見穿著藍衣白領的慈濟人,是一股安定的力量。雖然有很多年長者,體力與耐力本不是他們的強項,但慈濟人拋磚引玉,營造出一個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的共榮社會!
三天的志工行,師兄師姊們從召集、行程規劃、購買車票、排程、用餐、交通接駁、安單....有條不紊。我們也吃到精心製作的齋飯,見識到慈濟的軟實力,這背後支援的團隊堅若磐石,不知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,也因為這強有力的後盾支援,才能讓前線的志工能心無旁鶩的努力向前。

大家都用不同方式為花蓮光復加油!(攝影/林靜芳)
默默的觀察,默默的做,哪裡有需要,慈濟就在哪裡,好生感動!甚至有些慈濟人無法前來,也要出錢結緣,絕不落後,這股善的暖流,好濃厚飽滿。
清出污泥,對光復鄉親來說,只是踏出一小步,整個救災工作、家園細項清理恢復,將是條漫漫長路,光復加油 ! 趕快走出陰霾。
第三天晚上,搭火車回到溫馨的家園,感恩所有參與的菩薩,辛苦您們了!因為有你們,才能順利達成任務,也才能付出一點自己棉薄之力,再次感恩感謝,有幸能參加這次慈濟救災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