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向需要的地方,走進眾生的心裡

0觀看次
A- A+

圖文.朱恆民(南非分會副執行長)

多年來,我走在異鄉的大地上,德本風災、南非大暴動,甚至援助鄰近國家馬拉威,我們帶著物資、握著雙手,把一份來自台灣的愛帶到遙遠的地方,以大愛之名、以台灣之名,把希望送到需要的地方。一直以為,救災、陪伴、關懷都是「跨越萬里」的事,沒想到有一天當鐵鏟落下的聲音卻是在自己深愛的土地上。

28日上午前往光復的區間車上,我和一大群不認識的鄉親擠在火車上,月台上還有無數想要擠上火車的人。那一刻,內心有一股深沉的撼動,原來,這片生我的土地,也需要我用同樣的雙手去守護。

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,光復,是共同的方向。

在南非的歲月裡,我習慣了陌生的語言與面孔;在馬拉威災後的泥磚堆中,一次又一次,我陪伴當地居民,從無助眼神到重燃希望的笑容,那是慈濟志工的日常──不分種族、不分距離,只要有人受苦,我們就伸出手!非洲已經成了另一個家,或許已成我一生的使命,就是將上人的願立在非洲大地上。

然而,當火車駛入光復鄉,看見淤泥淹沒農田與民房,這些不是遙遠國度的陌生人,而是我的鄉親,我們流著同種的血液、說著同樣的語言,那一刻,我體會到慈濟人這個身份,從來不受國界限制,而「家」這個字,也不是地理上的距離。

慈濟人的這個身份,從來不受國界限制,我們帶領著南非志工菩薩、南非及馬拉威學子,走向需要的地方,也走進眾生的心裡。

我帶著南非的經驗回到台灣,又像是把自己的根帶回給自己,慈濟的精神,讓我在海外時是當地人的依靠,如今在台灣,也能成為鄉親的肩膀。這種循環,讓我更加確信:無論身在何方,慈濟人的腳步都在同一條道路上——走向需要的地方,走進眾生的心裡。

當我脫下沾滿泥巴的手套,望著重新透出光亮的民房,心裡有一股說不出的酸與暖。多年來,我以為自己是「從台灣出發,走向世界」。這一次,我不是在遠方救人,而是與自己的土地、自己的人民並肩而立。那種貼近心臟的震動,將會是我一生無法忘懷的記憶。

這一次,我不是在遠方救人,而是與自己的土地、人民並肩而立。那種貼近心臟的震動,將是一生無法忘懷的記憶。(右起:朱恆民、黃騰緯/南非分會執行長、連浩程/南非分會副執行長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