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心家訪的深刻體悟

0觀看次
A- A+

文.蔡承懿(高一生)|圖.葉璧禎、胡宇娟提供

總聽人說,風雨是來磨練人的,但我卻看見有一群人站在風雨前屹立不搖。

「安心家訪」,是一個讓人又喜又悲的詞。喜的是,這是助人的事;悲的是,這世上竟還有許多地方,需要在災後被重新振興。

2025年7月6日,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,強風豪雨導致路樹傾倒、房屋毀損、停水停電,災區民眾生活大受影響,亟需協助重建。

颱風過後這個略顯炎熱的禮拜日,我們一家人和人文室的葉璧禎師姑、主秘阿伯(劉鎮榮)、護理部的胡阿姨(胡宇娟),以及四位志工師姑師伯和大愛台的黃叔叔,一同前往溪口,送上慰問與物資。

一路走來,每個受災戶都有他們的故事,讓我學習新事物,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幸福。

廣澤宮,陽光直直照進已經沒有屋頂的正殿,神像已暫時安置到別處,徒留佈滿焦黑的四壁,可以想見過往香火鼎盛。一位獨自照顧慢性阻塞性肺病親人的阿姨,向大家訴說照顧親人與受災時的心情。回到車上後,透過爸爸的解釋,我第一次理解了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」是怎麼回事。

 陽光灑落在無屋頂的廣澤宮,一位獨自照顧「慢性阻塞性肺病」病患的阿姨,述說著災後心情與生活艱辛。

住在三合院的阿姨,也有親人正在加護病房中與疾病對抗,面對家裡屋瓦的破損與漏水,她無力也無奈。這是我第一次踏進三合院,了解古早建築的模樣與格局。那位阿姨收到我們代表師公上人與全球慈濟人慰問的紅包與禮品時,她臉上露出純樸靦腆的笑容與感謝,讓我印象很深。

在一棟屋頂嚴重毀壞的紅磚老屋裡,我看到一位不向命運低頭的兒子,默默地在家門前進行著修復房子的工作。他的環境困難、力量薄弱,可是他不願意靠別人來修復房子,因為他認為,那將令他以後無法在村人面前抬起頭來。

我不了解那是什麼樣的想法,但我看到在沒有自來水與衛浴設備的困難居住環境裡,他讓母親睡在唯一的床上,自己則睡在破舊的躺椅上。即使如此,他依舊堅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,甚至希望將來有一天,能跟慈濟人一樣可以幫助別人。那種懷抱著希望的力量,讓我感到非常強大。

 一位不向命運低頭的兒子讓母親睡床,自己躺破椅,即便生活艱困、居住條件惡劣,仍堅持靠自己站起來,盼未來也能像慈濟人一樣幫助他人。

颱風肆虐過後,那些損失慘重的受災戶,卻仍舊用他們的方式,維持這得來不易的平衡。沒了屋頂的廟裡,志工依舊在那兒清洗茶具;圍牆坍塌的三合院中,菜園依然被細心照料;而倖存的豆皮工坊,裊裊炊煙一如既往地從窗口飄出。他們不怨不鬧,只是默默撐起從前的日常。

當慈濟的慰問與禮品送達時,不斷的「謝謝」、「感恩」迴盪在我心裡。我不禁自問,如果換作是我,能否像他們這樣不怨天尤人?他們明明受了這麼多苦,卻依然用笑容回應我們。他們站在狂風暴雨中,卻把那一縷陽光送給了別人,如此堅強,讓我心生肅敬。

這次的安心家訪,也讓我見識到慈濟在賑災或發放程序上的嚴謹:實地巡查、拍照留檔、填寫資料、詳寫報告,以便後續深入協助。媽媽說,其實在我們前往安心家訪之前,師姑師伯們早已先行一步進行家訪,因為慈濟的援助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而是匯聚大家愛心的捐款,也是慈濟志工們辛苦募來的,必須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。我從這裡了解到,每一個看似細微但著實重要的步驟,都是對每一位捐款民眾和募款志工的尊重。

 災民在風雨後仍微笑感恩,那分不怨的勇氣讓我肅然起敬。而慈濟每一步紮實的流程,只為讓愛心不被浪費,真正送到需要的地方。

我看著大家在大熱天裡汗如雨下,尤其是穿著白袍的爸爸,裡頭的衣服早已濕透。我問媽媽:「為何明明是大熱天,而且要下鄉家訪,應當要穿著方便、通風、防蚊蟲的短袖上衣與長褲,但爸爸卻從頭到尾都穿著醫師袍,有必要嗎?」

媽媽說:「家訪的醫師穿著醫師袍,不是為了證明醫師的愛心,也不是為了拍照做紀錄,有些受災戶的長輩或慢性病患者看到醫師親自來,哪怕只是簡單問個病、講幾句衛教,都會感到很安心。就算沒有抽血、沒有開藥,他們也會覺得『啊,醫師來看我了,我的健康有人在乎。』這樣子的安心,其實比藥還重要。」

原來,僅僅是一個「穿著醫師袍」的小小舉動,就能撫慰受災戶,讓他們心裡更加安心踏實,做人處世的道理,看來還有更多值得我學習的呢!

 僅僅是一個「穿著醫師袍」的小小舉動,就能撫慰受災戶,讓他們心裡更加安心踏實。

這次的安心家訪,帶給我的不僅是對災後人間百態的體會,更讓我看見生命在困境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。面對颱風的無情洗禮,受災戶以堅韌與謙卑迎向生活,教會了我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與尊嚴。

感恩有這次的經驗,讓我更加理解師公上人濟世救貧的苦心,以及慈濟志工們無私付出背後的用心。未來的路上,我會謹記這分感動,用更開闊的心胸去擁抱這個世界,並盡己所能地傳遞溫暖與希望。

 感恩這次安心家訪的經驗,讓我更理解上人濟世救貧的苦心與志工的用心,未來我會懷抱此分感動,盡己所能傳遞溫暖與希望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