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簡毓嫺(新竹)
母親靠著修改衣服來養大孩子,克勤克儉的客家精神,在她身上展露無遺。(攝影/林志郎)
我的母親,來自臺灣最南端的屏東偏鄉客家農村,十八歲便獨自上臺北學裁縫謀生。她靠著自己的雙手幫人訂做、修改衣服來養大孩子,克勤克儉的客家精神,在她身上展露無遺。她一年到頭,總是相同的兩套白衣黑裙替換著穿,對自己極度節儉,對他人卻非常慷慨。
七十六歲的她,現在仍在幫人修改衣服,時常有客人請她幫忙做些簡單的修改,她通通不收費,說那只是順手之勞。有時看到客人和母親互相推著錢,一個硬是要給錢,一個努力阻擋,口裡邊說著「不用、不用」的有趣畫面,最後客人只好丟下錢趕緊開門落跑。
不要和人計較,有量就有福。(攝影/吳明土)
如果客人是外籍勞工,母親對她們的收價是極低廉或不收費;有好東西時,她也會送給這些外籍勞工。她表示,都是離鄉背井在外打拚的人,十八歲就離家討生活的她懂那種辛苦。
母親常叮嚀我:「不要和人計較,有量就有福。」因為母親對他人的大方,讓她贏得好人緣。很多客人拿衣服給母親改,是次要原因,主要還是想找母親聊天。雖然她沒有讀多少書,待人卻是真心又誠懇,遇到太愛買新裝的年輕客人來改衣服,還會忍不住像媽媽一樣勸對方少買一點、不要浪費。逢年過節,她狹小的工作室裡會塞滿各式各樣的禮盒,這些顧客幾乎都成了她的朋友,大家都想表達對她的喜愛。
母親包的不只是粽子,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感恩一起包進去。(攝影/鄧遂嶸)
「你對我好,我要對你更加好!」是母親的信念。每年端午節,母親總是會買材料親手包粽子。電話中,她得意的告訴我:「我這次買了十五斤的材料,我一個人包了一百一十顆粽子,送給好多人,她們都說我包的粽子好好吃!」為了包粽子,她連續忙碌了一星期,每天四點起床就開始包粽子,接著八點到工作室開始一天修改衣服的工作。傍晚回家,料理完晚餐和家事,繼續包粽子到深夜十二點。
我不捨她這麼辛苦,她卻說:「每次收到客人送的禮,我卻沒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回送給人家。親手包粽子送給他們,才有足夠的誠意來回報。」我想,她包的不只是粽子,而是將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感恩一起包了進去。
慈濟志工不計較時間,殷勤付出自己的勞力,共同的心念是「為了他人好」。(攝影/李威德)
平凡的她純樸熱情,是許多勤勤懇懇臺灣人的縮影,用自己的方式,為社會增添一分良善。進入慈濟大家庭,我看到了更多這般真誠的身影,在環保站、香積廚房和大大小小的義賣活動中,不計較時間,殷勤付出自己的勞力,共同的心念是「為了他人好」。
利他的心念集結起來,就是一股大力量。五十八年前,三十位家庭主婦穿梭在菜市場中勸募日存五毛錢的單純善念,迴盪出一圈又一圈的漣漪,從市井小民到大老闆,大家隨分隨力的付出良能,至今慈善足跡遍布在全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。
善與愛的累積,來自每一顆願意為他人著想的心。而這股愛的氣流,會形成一層厚厚的福氣保護罩,罩著臺灣這塊美麗的土地,還有這塊土地上可愛的人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