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陳素蘭(花蓮)|圖.蕭嘉明
疫情來襲之前,花蓮靜思堂時常舉辦各種營隊活動,志工需求人數不少,有時還需要別區組隊來協助。
有一梯次我認養生活組,工作休息空檔,志工們集合在B2廣場閒聊。我坐在她們對面看書,隱約聽到她們分享,自己是什麼因緣進入慈濟。
個人的言行,都可能對他人產生影響;面對他人的評價,更應該理解並接納自己的特點和不足,從中找到自信。
當有人提到我的名字,耳朵特別靈敏的我,知道那是某一位師姊。她說:「我是看到陳素蘭師姊,她說話那麼土,人長得又那麼俗,像這樣的人都能當慈濟委員,我為什麼不行,所以就自動報名見習培訓了。」
師姊話剛說完,現場的志工全部向我行注目禮。
我很自在地向大家點頭微笑,表示她說的沒錯,那個人就是我。
同協力的師姊立刻走向我,她說:「剛剛那位師姊的話,妳都聽到了嗎?把人說成這樣,讓我聽了非常難過。」
「為什麼要難過呢?」我反問她:「志工好募嗎?善款好募嗎?」
她聽了搖搖頭。
「對嘛,志工不好募。人家見到我的身形,我不用吹灰之力,就讓有才能的人進來做志工。她這樣是在褒我,不是在貶我。」
她答道:「妳真的這樣想,我就放心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