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撰文/陳美羿;製圖/編輯部)
日前在大愛年度劇展看「頂坡角上的家」,那是講收容痲瘋病人的樂生療養院的故事。我跟樂生認識有三十多年了,也曾經發動筆耕好手為樂生的菩薩出過一本專書,短短一年多,創造了了三十多刷的紀錄,感動很多很多人。
日據時代,痲瘋病人不准結婚;後來開放結婚,但不能生育;之後可以生育,但孩子必須外送到育幼院去撫養......
「我不要把我的孩子給『外國人』照顧。」劇中一個懷孕的女病人哭訴。
那個「外國人」就是基督教的孫理蓮牧師娘。為了痲瘋病人的孩子,她創立了一個育幼院,無怨無悔地把他們撫養長大。
每次到樂生,只要走到基督教堂外,我都會向孫理蓮牧師娘的銅像,深深地掬三個躬,感恩她對早年貧困的台灣,到偏鄉為弱勢的人們做出無求的奉獻。台灣,不能忘記她!
十月中旬,跟著慈濟志工二十多人到台中、雲林、嘉義、台南參訪,當我們拜訪台南北門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時,恰巧遇到臨時休館。
這個「醫療紀念館」,其實是王金河醫師當年的診所,小小的。既然休館,大家就往前走,一棟老舊的建築,寫著「北門嶼免費診所紀念館」,旁邊還有一個小牌子「基督教芥菜種會」。
我好像觸電一般,震了一下,眼淚幾乎要掉下來。對啊!這就是孫理蓮的教會啊!再過去是一座教堂,教堂後面是純白的歐式「小白宮」,在那裡拍照,如置身異國。
當年烏腳病肆虐,孫理蓮和王金河、謝緯兩位醫師組成鐵三角,為烏腳病人免費治療,還提供食宿及技職訓練。
在病人居住的宿舍內,有謝緯醫師的照片,我不知道有沒有孫理蓮的照片?在小白宮牆上有一塊石碑,字跡相當模糊。大約敘述「嘉南沿海一帶,為烏腳病流行之區............省政府為重視此一問題......資助基督教北門診所成立防治中心......」
這塊民國六十年立的碑文中只有「省政府」,雖然還提及資助「基督教北門診所」,但是王金河、謝緯和孫理蓮呢?
台灣!不能忘記她!
孫理蓮的故事(參考維基百科)
孫理蓮(英語:Lillian R. Dickson,1901年1月29日-1983年1月14日),是一位出身明尼蘇達州彼略湖城(Prior Lake)的美國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。她是孫雅各宣教師的妻子,並在1952年創立全台第一個立案的社會福利機構-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。
1927年孫理蓮與孫雅各結婚,來台傳教。二次大戰時,離開台灣到圭亞那傳教。
1947年再來台灣,戰後的寶島百廢待舉,她開始進行山地醫療、教育和救助弱勢的行動。
1949 年因為樂生每天都有人自殺,孫理蓮進入樂生,提供醫療和物資。
1951年在新莊成立盲人重建院,展開視障服務。
1952年成立基督教芥菜種會,展開全面性的社會救助,同年興建樂生信望教會。
1953年為樂生病人兒童成立「安樂之家」,又為戰後無家可歸的孩子設立「兒童之家」。
1955年在埔里成立「基督教山地診所」,即今天的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。又見到肺結核大流行,在花蓮、台東、屏東、等建立四個肺病療養院。
1957年在新莊成立愛心育幼院,同年設立慈愛殘障之家;並進入監獄,從事關懷工作。
1958年在台灣沿海設立二十五個牛奶供應站,發送牛奶和維他命給兒童補充營養。
1958年開設義工學校和護理學校,提供原住民男性和女性青年技職訓練。
1960年在台北市設立少年之家,收容流浪少年。
1960年成立五個「瑪麗亞產房」,讓原住民婦女安心生產。
1960年因烏腳病嚴重,到北門成立免費診所(憐憫之門),孫理蓮負責所有資金。
1962年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正式在台灣立案,成為全台第一個社福組織。
1962年設立墊腳石補習班,協助想升學的原住民學生。
1965年在新北市萬里成立「萬里營地」(今孫理蓮紀念營地),讓育幼院的孩子可以在暑期來到營地遊玩。
1967年丈夫孫雅各辭世。
1968年延續丈夫孫雅各宣教士的遺願,成立「焚棘海外宣道會」,開啟台灣原住民牧師至南洋進行宣教與教育的工作。
1970年她在花蓮成立「待產媽媽之家」,讓未婚懷孕的婦女可以安心休養與生產。
1983年她在工作中辭世,與丈夫孫雅各一同長眠於台灣神學院,芥菜種會事務由女婿唐華南宣教士與女兒瑪莉安接手。
奉獻台灣半世紀,孫理蓮後來也成為宣教士,但我還是和樂生的菩薩們一樣,稱她「牧師娘」。也有許多人叫她「美國奶奶」,更有人稱她為「山地之母」、「孤兒之母」、「盲胞之母」、「痲瘋之母」......
孫理蓮可以在最需要的時候,為台灣做這麼多的事,都源於她親自回美國演講募款;更勤於寫信,剛開始每個月親筆寫五十封信到數百封信,後來每個月寄出印刷信以數萬計,這些信寄到世界各地向基督徒募款。
今年,孫理蓮120歲了,在她的冥誕紀念會時,出版的新書「一百萬封情書」就是她的傳記。
台灣!應該永遠記得她!
附記:早年因為貧窮匱乏,接受外援的台灣,經過七十年的努力、奮鬥,已經豐衣足食,安定富有,甚至可以手心向下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。
慈濟的海外賑災紀錄,援助過的國家超過一百個。這是台灣人的福報,我們要珍惜這樣的機緣。
當年美國小朋友省下零用錢,捐助台灣弱勢,他們根本不認識被幫助的人是誰?今天相同的,我們省吃儉用,捐錢幫助受災受苦的人,我們也不認識他們是誰?
誰是誰?那麼重要嗎?
人類的希望來自互助,落地成兄弟,何必骨肉親?感念孫理蓮牧師娘,我們要深深體會她的「愛」,無分別的、無所求的「愛」。
如今有福的台灣人,該怎麼做?好好想想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