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
201704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402集
為修菩薩行,當遠離諸惡邪見,親近善友知識。
如經:若有能說,信戒多聞布施智慧,令人受行,
即須親近恭敬供養,親近善知識。
「為修菩薩行」,我們得先「遠離諸惡邪見」。現在講說〈安樂行品〉,就是提醒我們既然發心,願意受持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必得先有這分覺悟。惡世法末,在濁惡世中弘揚大乘法,會有很多的困難和人、事、物層層疊疊的障礙。
前面經文說,遇到應該要親近的,佛陀也為我們用心啟發。文殊菩薩聽佛陀講完,未來會有教內的偏見。雖然要忍耐,不如避免,佛陀才會說這段;為避免影響道心,應該遠離的,就要遠離。
要遠離的是「 諸惡邪見」,應該親近的是「善友知識」,要好好選擇善友,「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不善的,我們要遠離;善的,我們要從之。
「如經:若有能說」,我們要親近善知識,就像經典有一段說:「若有能說信、戒、多聞、布施、智慧」。(編按:《大般涅槃經•師子吼菩薩品》)有人願意持經、說法,教導我們要持戒、多聞、布施、智慧,令人受行,若有人能夠說這樣的法,引導我們要信。信,要深信,還要持戒;戒,能防非止惡。
既然無法度人,我們就要避離。「信」與「戒」,要持戒、要深信,必定要堅固我們的道心,要多聞,多聽法。瞭解佛陀正確的指導之後,我們才能給人法,去指導別人往同一個方向走。因此,我們要多聞,多聞才能付出、布施。
「智慧令人受行」。我們在人群中要瞭解人群煩惱無明是如何會合、如何複製,成為苦難?若沒有在人群中,不知人間疾苦,我們要如何去救苦、拔苦呢?所以,我們要在人間布施、付出。
在付出的過程中,我們除了多聞,吸收佛法入心;在人群中,我們又吸收常識。人間的知識讓我們瞭解,從佛法求得清淨的智慧,合上人間的知識,「知」,共知;「識」,共識,我們有知識,然後身體力行;共行,行菩薩道。能夠引導我們人人受持,也能夠走的一條路,這就是善友。
「即須親近恭敬,供養親近善知識」。我們應該親近好人,要在好人與好人之間,彼此尊重,尊重、讚歎也是一種付出。供養,有身的供養、語言的供養、身行的供養、物質的供養,所以我們要無餘修、長時修、無間修、恭敬修(編按:又名尊重修),這些無不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