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勸持品》假名練若 自譽蔑他

0觀看次
A- A+

 

繪圖/黃逸樵


201703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379集

謂法將滅時,出家修行人多貪利養,
唯思口體供奉。
不以勤苦操勞,遂漸衰邁;
不能弘通佛教,時逝法斷。

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要好好利用時間,否則空過時日,是人生的一大損失;不只損失聞法,損失體會道理,更損失我們的修行。法,沒有好好把握入心,道理不存於心,什麼都是空的。我們既未投入人群,也沒有結好緣,體力終會衰邁,人人要好好自我警覺。

在惡世法末的時代,惡比丘空有形相而沒有實質修行,卻名稱修行人,真的是很可惜。「謂法將滅時」,末法時,佛法衰微形同末路;出家修行人「多貪利養,唯思口體供奉」,心裡只惦記著生活的享受,能夠暢盡口欲,身體住得很舒服;若如此,名稱修行,不但對自己無益,對佛法也是一大損傷。

佛陀時代,佛陀甚是憂念,未來佛法要如何住世?期待人人受教,然後發心立願,能夠在人間弘揚教法。卻是大家得佛授記後,面對娑婆世界總是懼怕、卻步了。

菩薩在佛前講說未來末世的形態,這些名稱的修行人,「不以勤苦操勞遂漸衰邁」,貪求利養、畏懼操勞、很怕辛苦,一直空過時日。「遂漸衰邁」,即便不勞動,也無法保持年輕的體態,隨著時間不斷消逝,我們的身體同樣是在衰邁中。

「不能弘通佛教,時逝法斷」,不能弘通佛陀的教育,隨著時間一直消逝,法就到末路了,這叫做「末世」。法將滅,佛法在人間就要薪盡火滅了。

有的就在「阿練若」修他的苦行。「謂調煩惱故」,說他是在調伏煩惱,其實什麼也沒做,不理世間事,只是空過時日,與人無爭而已。「不勤無多聞」,就是不肯勤修,沒有用心去體會佛法的內涵真理。「自不解妙義」,自己沒有好好體會、了解佛法的微妙道理,要如何了解妙義呢?

「懷惡心無正念,常念世俗事」,這又是另外一類的人。在居士群中,「與白衣說法」,其實他心所懷念的,就是世俗的事情,享受口福、很多供養。「常念世俗事,不順教而行」,沒有順從佛陀的教育,「自譽蔑他」,自我讚歎,自以為自己了不起,卻只會毀謗他人。

這樣的人即便住在阿練若,也不會是無諍,叫做「假名阿練若」。說他自己在精舍修行,不過是一個名稱而已,缺少真實修行。

我們要很自我警惕,不要做一個假名字相;假名住在寺院,住在精舍,住在蘭若,卻是內外俱無修行。人人要名副其實,既是出家,就要修行;若能修得與人無爭,與事無爭,與世無爭,這是名副其實的修行者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