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念知足福有餘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
主講/證嚴上人

人間菩提20221101轉念知足福有餘
Practicing Contentment and Giving at All Times

善士應願為天下
覺悟苦空明無常
轉念知足喜付出
兩分救人福有餘

人們常說「知足常樂」,我每天都很滿足,滿足於慈濟有這麼多的志工菩薩響應師父救濟天下苦難。師父想做的事,大家出錢出力,哪一個地方有災難,就能帶著大家的愛心一起去幫助,因此我很感恩也感到很滿足。

知足感恩再造福,凡夫的覺悟之道

志工是超越人間的凡夫,也是名副其實的菩薩。這幾天行腳到高雄來,途中經過岡山園區,大家整齊地站在大樹下等候師父到來,就地圍繞樹下的桌椅,我們坐在那裡說話。那感覺不禁讓我聯想在佛陀時代,佛陀也在樹下覺悟成道。

佛陀是覺悟者,對於人間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以及眾生所身處的貧窮與苦難,他心生悲憫,於是走入人群度化,希望可以將眾生從貪欲、造業的煩惱中解救出來。

面對苦難眾生該如何救拔與度化呢?當我們的內心生起煩惱或貪欲,感到不滿足或是得失心重,得時歡喜而且無法滿足現況,希求得到更多,如此不斷地貪愛、貪取的結果,即使十分已經得到九分,依然為了所欠缺的那個「一」,永遠都覺得不滿足。內心無法圓滿的這種不滿足,就是煩惱與痛苦。

佛陀來到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就是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,學習行菩薩道,最後能覺悟成佛。佛法教導我們人生無常、苦、空,所以應及時覺悟,捨棄物質的追求和不滿足,內心知足就能消除有所欠缺的貪欲和「無明」。懂得知足的人既能感恩,也願意投入人群中造福,這樣的善行便稱為「富有餘」。

何謂「知足」?這只是心態的問題。有些人的生活並不富裕,甚至還有些困難,但是他很知足,認為只要一餐有一碗飯可吃,肚子就能飽足,而且只吃八分就能飽,可以將其中的兩分布施給有需要的人。於是在慈濟,便有所謂的「飲食八分飽,兩分助人好」這樣的說法。

點滴集資大力量,託福利生共回向

希望人人把握因緣、善用時間,將生活的重心放在為人間付出。天下苦難偏多,眼看著眾生受苦,師父一個人很想去救度,但是救不完也救不了,困難重重。

像是遠在歐洲的烏克蘭難民,我們幫助得了嗎?從新聞畫面中得知他們雙手空空地逃難到異國,儘管我們無法全部幫助得到,無法協助他們安居樂業,最起碼一件毛毯可以讓他們得到一些溫暖,因此我們將這一分力量匯聚在一起,為他們獻上愛心。

一滴水滴在手上,很快就會乾掉,若是我們將點點滴滴的力量會合,累積成一杯杯倒入甕缸裡,就有能力讓更多口渴的人得以止渴。感恩各位菩薩們共同的愛心付出,為了援助烏克蘭的難民,在各地展開募心募愛的行動。

共同集資、集合力量可以讓「點滴成河,粒米成籮」,一粒粒米會合起來就能成堆成甕,讓飢餓的人得以飽足。這是人與人之間相互「託福」,只要天下人能夠有福,我們也就有福了。這是造福人群、利益大眾所得到的最好的「回向」!

(整理/明學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