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7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27集
信道之篤方能發憤願力修行,
持法入世恆續諸如來之所護,
謂若能持說此經是修學大忍,
即如來衣所覆隱蔽諸眾生惡。
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信,必定要深入內心,菩薩道路才鋪得通。「信道之篤」,篤就是很虔誠堅定,這念信心要很虔誠、篤定方向,才能發憤願力來修行。
時間、空間,人與人之間,不論我們在任何空間,時間一樣分秒飛逝過去。人心擋不住,時間也同樣擋不住;宇宙浩渺,無法推算時間,但是,在地球任何一個空間,都不能擺脫時間向前運轉。
人與人間也是如此,要能透徹道理,或者愚迷無明,也是環境造成的。過去,倫理道德是人間常情,家庭倫理、三綱五常等,各有次序。但是來到現在,倫理已經廢弛了!
時間不變、空間不變,變的是人。人心變異,時代跟著混亂起來,大自然也被污染,造成四大不調。因此,人人要回歸信受真諦道理,回歸我們該走的道路。
「信道之篤方能發憤願力修行」,古人發憤讀書,忘寢廢食認真研究、了解書中道理,落實在人與人間的禮節,知書達禮。發憤忘食,就是認真精進,要去啟發道理。
佛法中的「發憤精進」,四弘誓願的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初發心的那念心,就要發憤,不受一點點事情,或者大環境變動的無明而退失道心,阻礙精進。因此,我們時時「信道之篤」,很虔誠,篤定我們的願心、方向去修行,方能真正體會人生的道理。
兩千多年前佛陀所說的法,不斷延續下來,法入世,要讓它永恆下去,就是依靠法。這個大乘法來自「諸如來之所護」,生生世世一直傳承下來,我們才有法可以合大家的心,去為人間付出。
「謂若能持說此經是修學大忍」,要持這部經,願意接受這樣的法,就要修學大忍辱行。不論寒冬酷暑,蘇州菩薩,還有一位十二歲的孩子,風雨無阻,跟著父母到蘇州園區聞法、聽法,他忍得時間那麼早的無為法,距離那麼長的有為法,有形、無形,他們都堅持,堅持就要以大忍辱心,才能堅持下去。
「即如來衣所覆,隱蔽諸眾生惡」,如來衣所覆藏。我們像是如來的孩子;如來展開雙手,全將孩子們聚攏過來,衣之所覆,能遮蔽、改變眾生的惡,讓眾生現出善念。
只要我們用心精進,佛陀會很疼惜眾生,不只釋迦牟尼佛,還有他方諸佛。他們心所護念的就是這一實乘的真實法。佛陀心所護念的真實法,我們以大願力,克服很多困難,去受持、讀誦,貼近佛的心意、佛的這分護念的精神,方能發憤向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