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潤蒼生傳大愛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
主講/證嚴上人

人間菩提20220905法潤蒼生傳大愛
Creating Unlimited Blessings

回歸清淨佛本性
法水潤漬得清涼
濟貧傳愛米撲滿
智慧行善無量福

人間本是苦,苦難人多、窮人多,心靈無明的眾生也多,我們學佛者應該要有這樣的使命,幫助有緣眾生解開無明煩惱,啟發人人心中的愛,同時將佛法的慈悲分享給他們,這叫做「長情」,也叫做「覺有情」。

濟貧啟善心,日存米糧鄰幫鄰

人人本具有佛性,不要輕視己能,認為自己只是凡夫。凡夫也可以成佛,既然接觸了佛法,只要學佛、行菩薩道,便能回歸佛陀的本性,救世與救心,是人人都可以盡力去做的,透過身體力行,口口相傳、力力接力,讓佛法的精神普遍在人間傳揚,發揮愛的能量自度度人。

以慈濟與緬甸的慈善因緣來說,十四年前一場「納吉斯」風災,幾乎造成當地毀滅性的災情,慈濟志工在幾天後立即啟動救災,大家開始呼籲並結合力量展開賑災計畫,才能留下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歷史。

在昨天的大愛電視臺節目,我看到慈濟「歷史上的今天」,真的很有意義!感恩大愛臺同仁的用心,透過報導帶著我們回顧過去所做的事。十四年前慈濟與緬甸的因緣,就是賑災發放白米,農民將稻米用來當作「福種」,收成後也以米糧響應慈濟的「竹筒歲月」,他們布施一把又一把的白米,用來幫助更需要的貧窮人家,啟動愛的循環。

在即時的紓困救災之後,馬來西亞的志工們還不斷地接力陪伴災民,他們不捨眾生地來去奔波,連續在當地舉辦物資發放,拉長情、擴大愛。當地農民不僅接受稻米當作穀種,同時開始學習慈濟志工的精神,將日後收成的稻米存在竹筒裡用來布施。農民接收這一分愛的能量,發心立願將愛回饋給當地有需要的人,點點滴滴匯聚起來的白米,開啟了在地的慈善工作,持續至今,感動人的事真的很多!

穀種變道糧,數字有量愛無量

一回我行腳到臺中,我請慈濟委員靜淇抓一把米來放在我桌上。我請她幫我算算看這一把米共有幾顆。一三五四顆,一把米一千三百多顆,相當於成人的一碗飯量。每位農民在收成後布施一把米,這些「米撲滿」慈濟會員現在也有五萬七千多戶,日存一把米,每個月足以幫助三千多戶貧窮人家。

一開始積極推動「米撲滿」的農民烏善丁,他的女兒在當地接觸了慈濟的青年志工,年輕人相互影響,於是她與父母親一起弘揚善法,就這樣將整個村莊帶動起來,雖然自己的生活並不富裕,可是只要還有能力耕作,而且也有飯吃,雖然也是貧農,卻可以每天從米缸裡抓出一把米布施出去。這樣的小小力量會合起來,五萬多戶農民可以救濟三千多戶的貧戶。所以我常說,付出一點點,對自己並沒有影響,可是集合大家的點滴愛心,就能幫助許多人,因此不要輕視自己小小的發心。

一生無量,造福也無量,當我們透過數字去計算時,才發現所累積的「有量」數字會說話,而且足夠為我們帶來信心。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,並且具足信心弘揚善法,讓人人接受善法,如此一來便有無量的福氣籠罩大地。

積福、造福、行善,只要周圍充滿著福氣,無形中也能讓人的身體四大調和,也就是獲得身心的健康,氣候自然風調雨順,期待大家多多行善造福,讓這樣的能量為我們帶來國泰民安。

(整理/明學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