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7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223集
持法勝則人尊,人尊則貴;
處貴悟徹佛因,巧證果妙。
今說當說,法華前以大品,
諸說皆帶方便,取信為易。
人人要用心接受法,互相受持,法才能普遍流傳在人間。世間需要法來維持人人的心思志向、生活次序,人間才不會混亂了。
「持法勝則人尊,人尊則貴」,要能「尊貴」,就要在人間的軌道上。自古以來,三綱五倫就是維持我們人生的禮節。所以,用心持法的人尊,人尊則貴,人人互相尊重,這是最可貴的人生。
「處貴悟徹佛因,巧證果妙」,我要能了解人倫次序,必定要透徹佛因。「佛」就是「覺」,我們要能覺悟,就要從最起初那個因的種子;天地萬物如何循環,道理如何相生,這個次序很重要。我們要了解,才能徹底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因緣果報,證得果位,這就是妙難思。一旦我們透徹了悟,就是與天體合一的境界了。
佛陀告訴我們,至尊無上的覺性,不只限於他一人,是人人本具覺性;只是眾生在迷,佛已覺。五趣雜居地的無明眾生造業,佛用種種方法全都體會過了,一一要向我們分析;所以,我們與佛同等,專心處在佛陀所教育覺悟過來,去了解佛的「巧證果妙」。
「今說當說法華,前以大品」。佛陀當初講《法華經》,就說了七年多的時間。《法華經》之前,佛先講一部《無量義經》,並未起座,接著又放光現瑞。「今說」,那個時候說《法華經》,更之前是說大品,大品就是《般若經》。《般若經》之前是方等,《方等經》之前是阿含,阿含之前是佛陀初覺悟的華嚴境界。
這是佛陀的心靈境界,覺悟之後的這個境界就在他內心。為了眾生根機設善巧方便,四十多年的時間,佛都是為《法華經》在鋪路,所以「諸說皆帶方便,取信為易」。雖然講《般若經》,一切皆空,但在講演當中還是帶著過去阿含、方等的說法,為了要讓大家了解,要用種種方便善巧來引導我們。
直到現在,佛陀所講的法還是帶著方便來取信眾生,這樣比較容易了解。所以,在真實法中必定要帶著方便法來教育。現在還是不斷要說過去的因由,要再說無量劫前,就是不斷要提醒大家。
佛將善巧方便的方法,再為我們宣說,佛因善巧證悟那個果的妙;聽來很深,其實我們用單純的心包太虛,放寬如無際無涯的天地,我們的心與佛心同樣,放開是那麼寬大。這就要看大家的根機,是否一步一步體會,回歸到佛的覺性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