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》思惟修定會妙法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604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58集

思惟修定中湛寂輕安法喜,
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,
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,
覺性天體合會真空妙諦法。

思惟修,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造作的,心時時都要守在定中。思惟修就是禪,也就是三昧,一切無不都在正思惟中,心要定,才不會因人因事亂了心。修行就是修一念心,對錯、是非要分清楚。對的事情積極去做,這是智慧;錯的事情就不要再做,做了就是愚癡。

我們累生累世修行,相信無始以來一定與佛法有緣,諸佛菩薩應化人間,生生世世在度化我們,我們生生世世也都有聞法修慧;人事物理的對錯是非分得很清楚,對的認真去做,就是增長智慧。若是稍微偏差失念,守不住這念心,就步步皆錯了,這就是愚癡。一錯再錯,複製無明,就是欠缺思惟修的定力。

河水靜謐無波時,千江有水千江月,山河大地一切景象都映現在水中。但是靜靜的水經不起投入一粒沙石,水波像漣漪般漾開,倒映水中的境界就會跟著晃動;倘若投入的是巨石,整個境界都破滅模糊掉了。所以,我們的心要能保持靜定,有這分定力,心安住在佛法中,自然「定中湛寂輕安法喜」。

這樣的境界,多麼令人歡喜啊!日常生活中,我了解外面的環境一切幻化、一切真空,不會來打擾我的心。

「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」。三世的無明因緣,就是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......就是「十二因緣」。過去的無明,開始行動就是緣,緣在識,緣在名色,緣在六入之後就是觸。

觸之後就有感受,這種愛的無明就來了。我愛的,要費盡心思去取著,開始造業,就有這個業入我們的八識田中,埋下未來的種子。

我們今生所造作的受、愛、取、有,死了之後再帶去的又是無明緣行、緣識、緣名色,又這樣再緣。不斷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直造業,「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」,這種很微細的行為。行就是很微細,行蘊,是無形中不斷在進行。

修學佛法就是「破諸邪見得寂靜清澄慧海」。我們思惟修,定心在日常生活中,外面境界的是是非非,我們會分得很清楚;自然我們就能破除無明、邪見,將我們的心保持在「思惟修」,保持在寂靜清澄的慧海裡。回歸我們的真如覺性,有一天我們的覺性和天體宇宙會合起來,就如佛陀夜睹明星,覺悟「真空妙有」的諦理,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行,也就是我們的目標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