勤耕福田積善德

0觀看次
A- A+

 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

主講/證嚴上人

人間菩提20220626勤耕福田積善德
Cultivating Fields of Blessings to Gain Dharma Joy

付出無求得法喜
廣度眾生覺有情
濟貧解困啟愛心
勤耕福田富有餘

每次聆聽慈濟人的心得分享,看見他們的心在閃亮,就像天上一顆一顆的星星......

慈濟人的付出,不是為了私心、私利,也不曾去想:這樣做,能「得」到什麼?只問自己的心「歡喜」嗎?每一個人都是無求、無失。

付出能「得」什麼?能「求」得多少福?其實,若沒做,自然「求也不得」;但是做就對了,「不求自得」——不用求,自然會得「心歡喜」、得「法喜充滿」。

每天平安有福,我們要感恩、要多付出;若不付出,錢賺得再多,放在銀行裡,也只是存款簿上多幾個圓圈圈——再多的「零」,還是零,這樣的人生得到什麼呢?其實也就是「零」。

人與人之間,談「數字」不會歡喜,倘若一天到晚炫耀:「我賺了多少錢?財產有多少?」那是怎麼說,對方都會不歡喜。要談就談「覺有情」,可以一起了解:佛法到底在講什麼?人生的觀念和方向要往何處去?

慈濟人最讓師父歡喜的,就是折褲角、耕福田;就跟「挲草」一樣,他們是真正的彎下腰、跪下來,手一邊「挲」,身體邊向前進;人人對準方向,菩薩道上步步向前。

歡喜付出,人生轉貧為富

師父經常呼籲「人間菩薩招生」,要如何招生?好事,要常常「展」,這不是「炫耀」,而是經常與人分享,自己做了什麼好事?克服了什麼困難?完成之後心靈很歡喜、很感動......相信人家聽了,也會被我們感動。

分享完畢,我們還要更認真做,做了再與人分享;一回又一回,歡喜心的層次不同,讓大家聽了,也想跟著我們一起做做看。

號召他人一起發心做菩薩,做到相互讚歎,這叫做「度眾」;否則,只是向人募款,若對方不了解慈濟,只是看你面子或因認同慈濟做好事而參與,就算捐了一百萬,也無法生出感情。

菩薩,就是「覺有情」,要讓人有所覺悟,打從內心知道,苦難人是那樣的苦,自己有餘力幫助人,很有福。看到他人因為自己的幫助而解困,我為他歡喜、為他祝福,更寄望他能在接受幫助後「轉貧為富」,真正翻轉人生,願意一起進來慈濟做好事,這種無所求付出的歡喜,就是「覺有情」。

步步踏實,做慈濟絕對不後悔

兩千多年前,佛陀說「菩薩道」,卻一直沒有因緣成就。現在,我們面對全球這張大地圖,在將近八十億的人口中,若能積極呼籲:「五元也能救全世界」、「一百塊、五十元、五元都很好」......人人把握因緣,號召大家盡一念心,那一念心就是最清淨的甘露水,可以普及潤人間。

挹注一滴水,點點滴滴,滴水入缸,讓這一缸水有無數滴水在,這叫做「廣度眾生」;讓這一缸水源源不絕,每一滴水都能做好事、供給多少苦難人,這就是「廣結善緣」,也叫做「耕福田」。

各位菩薩,人生的方向要對準,否則差毫釐,失千里。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,你們跟師父、做慈濟,步步踏實,做的都對,相信人生絕對沒有空過,也絕對不後悔。
(整理/洪淑芬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