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3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39集
功者,向內能自修、持善行謂之功;
德者,得也,持善法資潤福謂之德。
布善種子,發菩提芽,增長大乘事業。
常說三輪體空,付出無所求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目標。不過,我們修行很自然的就在累功積德。塵點劫以來,從大通智勝佛的道場開始,十六沙彌請法、聽法,再覆講佛所說的法,自然各自有因緣的結緣眾追隨。累生累世,經歷無央數劫,各個沙彌就在不同的地方成佛了。
過去,十六沙彌用這麼長久的時間下定志願聽法,一旦得到真理,很自然的就會在人群中付出,無形中結下許多眾生緣;所造的福,累積下來就是德。這不是強求來的,是從我們發心立願開始,與眾生累生世結來的緣。
與塞爾維亞視訊時,看到一群慈濟人,各自有因緣從臺灣去到國外,在歐洲不同國家發展他們的事業;卻是因緣不可思議,竟然同師、同道、同志願。現在因緣會合,大家齊聚在塞爾維亞,為敘利亞難民付出。
並沒有人勉強他們非去不可,但是人人發自內心,這就是「向內能自修」。本來人人已經啟發這念善心,「大愛無私持善行」,這就是功。「德者得也」,大家願意持續不斷地付出,包括在地的塞爾維亞人,波士尼亞人、敘利亞人,對這群人間菩薩打從內心起那分尊重、肯定、信任。這不就是「得」嗎?得到人心的尊敬和肯定。
因為人人都是持善法來資潤造福人群,叫做德。所以,發自內心去付出所得來的叫做「功德」。這個功德,要靠我們平時懂得「布善種子」。有因緣、有土地,我們就要趕緊布這個種子。一旦因緣會合,種子落土地的這個緣,再加上水分、空氣等等,它發芽了,因緣就成熟了。
對我們修行者,就是「增長大乘事業」。大乘事業就是應人間所需要而成就。平常大家持誦《無量義經》,都會誦到「增長大乘事業」;菩薩平時內修這念心,內自修,能堅持這個信念的善行,就是功。德,就是真正去付出,得到人心的肯定。
我們要造福人群,內心的功,外面還要有人助緣,叫做「資潤」,這個福可以再引來更多的福,救更多人。一個人力量再大,也要有很多人彼此成就,叫做「善法資潤福」;用善的法來號召大家的愛,共同合會過來就是德。
所以,難民也好,當地人也好,都是這樣在尊重,這就是「潤福」,資潤這個福德,將善的種子不斷撒播在大地,待因緣具足,菩提芽就冒出來,長成結果纍纍的大樹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