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陳亦珍
《阿含經》裡有個故事,一位年輕比丘患了眼疾,後來視力變得模糊。那時有位老比丘告訴他:「你的眼睛已經看不清了,你要好好訓練自己的耳朵、鼻子,用其他的功能來感觸外境!」他聽了以後心想:「我的確應該訓練自己用耳朵、鼻子來分辨外面的事物。」
有一天,他聞到一股清香之氣,就循著香氣來到一處池邊。池中開了很多蓮花,香氣就是蓮花散發出來的,於是他坐在池邊聞著這股沁人的香味。這時池神露面了,呵斥他說:「你是持戒清淨的修行者,為何犯偷盜戒?」
比丘聽了很不服氣,他說:「我那有偷竊?我偷了什麼?」池神說:「你遠遠聞香而來,這是偷盜香味啊!」比丘說:「我只是坐在這裡,香味是蓮花自身散發的,我並沒有影響它、損害它,怎能說我偷盜香味呢?」池神又說:「修行人要遠離境界,不論香、臭,內心都不可貪執動念,你在這裡徘徊留戀,已經犯了貪業的煩惱了!」
此時有位農夫拿著鋤頭,把蓮花連根帶葉地挖走了。比丘雖看不清楚,但聽得出農夫粗魯地取走蓮花,然後大步走開,卻沒有聽到池神呵斥。他很不服地說:「你是不是欺善怕惡?我只是坐在這裡無損池中的蓮花,你就責備我偷了蓮花的香氣,而那農夫大搖大擺地取走蓮花,你為何不責備他呢?」
池神說:「修行人是守清淨戒、懂得慚愧懺悔的人,好比一條質好、潔白的氈子,若是不小心沾到一點點髒汙,就要趕緊洗淨才能回復原貌;而世間的凡夫霸氣橫行,無論如何教導,仍執迷不悟、累犯不改,好比一條破舊得不堪再縫補且汙穢得無法洗淨的抹布,像這樣的愚人,我何必為他費心力、費口舌呢?」比丘聽了,非常感謝池神的棒喝,提醒他守持戒律,在起心動念處不生貪戀執著。
這故事提醒我們,若想守好淨戒,必定要好好保護心念。有心修行的人,若不小心犯錯就要及時改過,特別是有人提出警告時,要虛心接納、好好反省,且改過後絕對不可再犯同樣的過錯。
學佛的人,不論舉手投足、開口動舌,時時都要照顧好心念,不要讓煩惱的垃圾進入心中;若稍有汙穢,就要趕緊清除。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,就是全新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