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陳慶雄
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起,據地稱王、封疆稱國。當時有一位燕國童子,聽說趙國有很多戲劇文化和學道者走路的步法很好看,於是特地前往趙國去學了幾年的步法。結果非但沒學好,甚至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方式,到後來只好用爬的,爬回燕國去。
這雖是一則很荒謬的故事,但是我們人人卻都像那燕國童子一般,將本具的真如自性迷失了。本具的自性(又可稱為佛性)就像我們自然走路的步法──出生後,只要是健康的孩子,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,他就自然學會走路。從嬰孩而至童年,走路是一項很自然的本能,但是那位燕國童子卻偏偏要捨棄自己原來的步調,去學戲子的步伐,結果學不成,反而連原本的功能也失去了。
學佛者想求真如佛性,但是為何不懂得向原有的本性去探求呢?在人生道上,千萬不要迷失自己,不管老少本性都是相同的;我們學佛首先要反妄歸真,了解自己的本性。我們常常都會迷失了自己的心念,比如說了一句慷慨的話,也許等一下就要後悔;也許因昨天的行為或人事上的疏忽,今天就感到後悔。凡夫的人生,常會因往事而後悔,就是因為當下的那一念沒有掌握好,沒有徹底的了解自己。
我常談起,「我們要常常守住當下現前的那一念」。有人問我:「您這一生有什麼計畫?」我都會說:「我有一個遠大的目標,不過卻是時時把握住現前的每一秒。」因為現前的一念若守得住,就不會做錯事、講錯話,也不會懈怠懵懂了。人生要「認真」,掌握現前的心念,但是人們都常會迷失心念而懵懂地度日。因疏於待人處事之道,而引來許多的煩惱,過了之後又開始後悔過去的事,當下的心念又在憂惱中空過了。
佛陀說:「見性學道難」,因為人經常會迷失「現前」的這一念。總之,學道不難,只因無法守住當下的心念,才會變易為難;若能守住現前的一念心,徹底了解自己的本性,那就很容易了。就像那燕國童子一樣,本來會走路,偏偏去學戲子的步伐而把自己原本走路的方法忘記了;人生常常都會如此,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守護在現前這一刻的心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