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602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115集
修菩薩行者於諸有情,
或以布施或以愛語,
或所作為利他之行,
或與隨類同事安樂,
為饒益於諸有情行。
修菩薩行的菩薩行者,都是為諸有情。菩薩稱作「覺有情」,自己覺悟,也要人人都能覺悟,自己去除無明,也希望人人突破無明,成為覺有情人,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。要人人皆能成佛,用種種方法讓眾生覺悟,施有情界,不只自己覺悟,還要布施所有眾生,這是佛陀來人間教育的目標。
「或以布施,或以愛語」。當菩薩沒有困難,我們平常就很願意去幫助人,布施無所求,可以不計較的去付出。付出不一定要很多錢,要看眾生需要什麼,即便伸出雙手去扶他一下,這也是布施。
有的人心有煩惱、無明,想不開的,需要你陪伴他說話,勸他,這就是方法的布施。或以體力、物資,凡是他需要,我們也做得到,就去付出,這是布施。開導他,引導他走一條方向正確的路,安撫他的心,這也叫做布施。
「或所作為利他之行」。人與人間相處,我們能夠幫助人、利益人,這就是利他之行。小自對父母孝順、手足之愛,家庭和樂,這是應該的。我們所作所為讓父母歡喜,兄弟姊妹和樂,彼此尊重,做人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。
家庭之外,我們要敬重老者如父母,年紀相仿的,如兄弟姊妹一樣,將家庭之愛推廣到社會,這並不困難。天地一家親,能夠幫助人,所做的都是利益人,讓人人不必擔心,讓社會安和樂利。人人互相利他之行,也叫做菩薩。
「或與隨類同事安樂」。或者和我們一起工作的,有緣才能共事。「隨類」,菩薩行不一定只在人類,也有其他種類的眾生,都能發揮我們的愛心去保護牠、愛護牠,這種隨類之愛,就像施加在別人身上同樣也很痛苦,要有同理心,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。
「為饒益於諸有情行」,做到這樣,叫做「饒益有情界」。有情的世界,我們都能令其得到饒益,人人茹素,眾生安穩,自然老死;不用大量蓄養牲畜,再大量的傷殺。牠生在畜生類,就隨著牠的業力生滅,不是刻意大量的去繁殖,自然就能很順的循環,這叫做饒益諸有情行。
總而言之,菩薩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做微小的事情,你能夠去幫助人,事事替人設想,叫做「覺有情」。大到天下事,我們個人微小的力量,結合起來也能救天地,能夠四大調和、生靈安樂,人人合力起來,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情。此所以佛陀要來人間度化、開示眾生,啟開眾生的心門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