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2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95集
緣續塵點劫前無量難計,
十六沙彌趣向具成佛國,
菩薩六度萬行究竟圓滿,
度化有緣成就佛慧廣披。
「緣續塵點劫前無量難計」,時間很久,無法計算,無不都是因緣。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,十六沙彌的時代,沙彌道心堅固,趣向就是大乘法;他們雖然年紀小,但是志向大,他們所要學的佛法不是獨善其身,而是要廣度眾生。
自覺,度眾生必定要求覺悟;學佛的目標,就是要從內心向外面境界伸展,看人間有多少苦難,才需要求解脫。人與人間的互動,因緣與因緣間互相的糾結;我們自己的苦也是眾生的苦所造就,才會感覺到苦。
試問,我們是為自己得度嗎?其實人人得度,我們才是真正得度;人人解脫,我們才真正得解脫。不為自己,是為天下眾生,若能作如是想,自然我們的心就開闊了。
這是十六沙彌的趣向,他們發心的方向是菩薩道,最終要到成佛的境地。菩薩要經過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布施,願意身心奉獻,付出無所求,給予眾生一切。再來是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我們若不精進,要如何布施呢?若不持戒,又怎能精進呢?我們要精進,要忍辱,要忍人間一切的苦,包括衣食住行等等,都要堪忍,忍得各種環境的生態。
在六度中,除了布施外,接下來都是自己的功夫,六度成就之後,最重要的目的,就是要去付出。因為布施,發這一念大心,才能從人群中體會人間疾苦,體會無常,鞭策我們要精進。
眾生心靈的煩惱,我們體會之後就要自我警惕,不要懈怠、無明,要趕緊去除一切煩惱。外面的境界能讓我們內心起精進、持戒、忍辱,結果心靜下來,就是靜慮、思惟修,最後就得到與佛同等的智慧。
菩薩行六度,多數都是度自己;眾生的煩惱、眾生的苦難,能開闊我們的心,幫助我們完成道業,即是「菩薩六度萬行究竟圓滿」。
這是沙彌的趣向,因為他的因緣特殊,無量數計的塵點劫前,他的趣向就是如此,要到成佛的大志向,就要借重六度行菩薩道,以完成我們的志業,直到究竟圓滿。
若沒有眾生可度,我們又怎能成佛呢?若沒有看到人世間的苦難,又怎有因緣警惕我們修行呢?所以,我們要在堪忍的世界修六度行,這是成佛的方向。
「度化有緣成就佛慧廣披」。佛慧若完成,我們就能廣庇天下眾生,過程要一一度化有緣,有緣若成就,天下就平安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