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2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91集
機小懼大滯留初受自得,
器量根小得少自以為足,
如彼小草小樹受量易滿,
若彼雲雨大量不堪消受。
「機小懼大滯留初受自得」,根機若小,開始修行就聽到「苦」,所以發心修行。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遠離這個苦;要避苦,就要按照佛陀的指導,知道苦的源頭,接著了解滅除煩惱的方法。為了不要與人糾結,他就避開人群以免結不好的緣;所以,他選擇獨善其身修行,不要再造惡業。
機小者,就是只為自己,道理都懂了,卻是懼大,害怕進修大法,就要避開入人群,不想再與人有任何糾結。因為怕,以致停滯在小乘;從一開始就知道不要與人糾結,這就是「初受自得」,只顧保護好自己。
這種「器量根小得少自以為足」。根機的器量很小,得到一點點的法,就覺得很滿足了;我知道人間的苦,苦的因由是集,集來種種的因緣,這些道理我都懂了,足夠了。「得少自以為足」,他的器量就僅此而已。其實,佛陀要教育的法,是要讓人人了解人間苦難的起點,他卻是就此停滯在自己的世界裡。
「如彼小草小樹受量易滿」,就如小草,一支草承受一點露就滿足了,若是小樹,一點點雨,整棵小樹都潤濕了。總不如幾十年上百年的大樹,可以吸收兩三噸的雨水。如果沒有樹,或者小棵的樹,一旦下起滂沱大雨,樹根無法吸收水分,就很容易產生土石流。所以說,小草、小樹只是顧自身而已;大樹不只顧自身,滿足自己而已,還可以護大地,這是大樹的功能。
「若彼雲雨大量不堪消受」,小草、小樹,它能吸收的量就僅此而已,倘若雨量較大,就不堪消受。
佛陀告訴我們,人生苦難偏多,苦的來源為何?就是人與人間互相對立,愛恨情仇糾纏不清,才會造下這麼多的業而受苦;我們要懂得自我防護,就不要再造業。這是佛陀的智慧,來人間開這道門,讓我們將這道門打開,走入門內。
但是我們小根機的人就是比較幼稚,只會自我保護,不要再與眾生接觸。所以「機小懼大滯留初受自得」,這是最初接受到的教育,他認為保護自己就好了,因此「器量根小得少自以為足」。
如若大樹向下伸根,向上開枝展葉以庇護這種根機弱小的人,這就是菩薩的愛,入人群去付出。我們學佛就要學大乘法,入眾生的心門,幫他清理那些無明污垢,然後用智慧的法來牽引他、教導他,這就是菩薩心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