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0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63集
遠劫十六沙彌,
承時解惑結緣,
世世與菩薩俱;
無緣必不相聚,
有緣必不相離,
各隨有緣度化。
人生就是一個「緣」,因、緣,時間長久,不斷不斷延續。
佛與菩薩的世界,時間無窮盡,空間以人群作道場,修行的對象就在人間。時間有塵點劫之長久,時間之長,無法計算,無法說出它的開始,就是無始,無始中的過去的無始。
就如宇宙這個大空間,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?原來就有。虛空無盡,無法算計,每個星球就是一個世界。開闊的虛空宇宙,始於何時?同樣沒有人知道。
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遍虛空法界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收納進來的這個真如本性,到底展開能有多大、多廣呢?常常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人人的心展開來,可以容納整個宇宙虛空這麼大。
大通智勝佛修行在菩提場,經過幾劫以後才成佛。於是,諸天來到道場,共護大通智勝佛成佛了,開始要請佛轉法輪。同樣的,大通智勝佛也是以方便教法入人群中,待回到皇宮,即度化皇宮的親族。轉輪聖王送十六沙彌來出家,「遠劫十六沙彌」就在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發揮他們的智慧,聞法、受法,發大心、立大願,進而懇求佛轉大法輪,希望佛能講說大乘法。
當中,十方的大梵天王陸續來到道場,如此,人間、天上的因緣成熟了,大通智勝佛開大法門,講說《法華經》,時間過程也是很長久。在這麼長久的時間,有的人能信、能解,十六沙彌不只信解,且能信受奉行。
有的人是信,是解了,多數人還是有疑惑,但是大通智勝佛入靜室了,這些有疑惑的人,誰能為他們開示解惑呢?十六沙彌就承擔起這個責任,在佛入靜室的八萬四千劫中,為還有疑惑、心還沒完全開解的人一一解釋。
「承時解惑結緣」,十六沙彌各自帶開與他有緣的有緣眾到道場,升座說法,講演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於是座下的結緣眾都得度了,生生世世,與為他說法的沙彌結了這分緣。當時的十六沙彌,現在各自在不同的國土、不同的名號,都成佛了。那些國土的眾生就各隨有緣的佛,在他的道場中修行。
「世世與菩薩俱」,十六沙彌由大通智勝佛作見證,在過去無量劫以前就已經供養很多佛了,也同樣認真修行,生生世世都與菩薩聚會一處,每一生世也都與諸上善人互相勉勵。
生生世世菩薩相聚會,彼此結深緣。「無緣必不相聚,有緣必不相離」,有緣的人聽法,歡喜信受奉行。若是無緣,即便共住一處,對法不重視,法緣還是無法相結合,法緣兩相離,所以「無緣必不相聚」。若是法緣很密切,一一都已成就了,或者現在一聞法就起歡喜心,如此就能不相離,故說「有緣必不相離」。
「各隨有緣度化」。我們各人都有各自有緣的人,不斷地延續,十六沙彌各人所度、結緣的,還是在每一個地方隨有緣化度。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所結的緣,在兩千多年前成佛之後,利根者已度了,中根者就要「當度」,生生世世,有緣能接觸到佛法;「未度」,還沒有因緣聽到法。
說法者,聽法者,傳法者,要靠佛法不斷延續下去,各人都有各自的有緣人。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都是共有因緣。這個因緣,很不可思議!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