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10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50集
塵點劫前始覺真如,
童真純潔殷勤精進,
累生勤修大乘實法,
發大乘心四弘誓願。
十六沙彌就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大通智勝佛在塵點劫前;塵點劫是無始劫前,時間長久,無法算計。無始終的無始,人人應該都有始覺真如,佛陀也跟我們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眾生從無始以來,始覺真如就在人人的本性裡。
只是我們凡夫一念偏差,迷失了始覺真如;其實它並未迷失,只是被無明掩蓋了,我們現在學佛,要借重佛法來引導我們回歸本性的道路。
《法華經》就是要引導我們回歸真如本性,每一品都有它深藏的意義,我們要好好地用心。〈化城喻品〉開始,釋迦牟尼佛就講出塵點劫,無始終的無始劫前,有這麼多的梵天王,都是修上上善,持上上戒,回歸心的清淨,叫做梵行。修此梵行,生在梵天。大通智勝佛初坐道場成正覺,從十方來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,都是那麼莊嚴,沿路散花,表達他們最虔誠的心。
散花如須彌山,以莊嚴道場,同時帶著梵天宮要來供養佛,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要請佛轉法輪,大通智勝佛默然許之,開始說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。原來生死就是從一念無明開始,無明緣行,一直緣下去,緣得老病死憂悲苦惱,不斷輪迴,造作無明、業力,由不得自己受人生的苦難。
我們了解了,但要如何從十二因緣法中解脫?就由十六沙彌請轉法輪。十六沙彌,童真純潔,「殷勤精進,累生勤修大乘實法」。因為他保持童子身,不只心清淨,身也很清淨,不受染著,這種童真純潔,殷勤精進,累生累世一直殷勤修行過來。
所修的行都是發大乘心,接受大乘實法,所以累生世都是發大乘心,甚至生生世世都是發四弘誓願。這就是塵點劫前的始覺真如,一直保持著童真純潔,這種殷勤精進,累生累世修行大乘實法。大乘法,就是大願力行菩薩道;四弘誓願,是佛佛道同。
四弘誓願、四無量心,這是諸佛的總願,每一尊佛同樣都有四弘誓願與四無量心;除了總願,每一尊佛又各有別願,可見,十六王子的根機很大。時間從無始,我們人人也是從無始,只是我們受污染而已;所以,不要輕視年紀小,不懂世事,其實童子入道,道行也是很高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