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白崑廷
培養感恩心,我們可從每日餐食之前的食存「五觀」做起。
1.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
「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,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。」日常生活基本所需,不論是食、衣、住、行......都是由人群勞心勞力所奉獻的。例如一碗飯菜,須經農人辛勤耕作、工人製造農具以助生產、商人轉運售賣以暢其流,油米才能送到每個人的家中;至於炊具杯碗及火源,也同樣不能或缺。
所以,我們要先計量自己付出多少功勞?要飲水思源,想想這些米飯得來
不易──須經農、工、商......等許多人的努力及辛勞,才能成米、成餐。
我們要知福惜福,珍視碗中的飯菜,用餐時應存有「計功多少,量彼來
處」的觀念。
2.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
有些人無所事事,吃喝玩樂......,想想看,工作的人這麼辛苦,但這些遊手好閒的人,卻無謂地消耗體力,空過人生,不積德也不造福,豈不覺得慚愧!
人生應不斷付出良能為人群做事;常常自我反省對社會的奉獻,才能食而無愧。不要因為生活富足就盡量享福,應努力行善積德,秉著「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」的慈悲心懷,回饋社會,造福人群。
3.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
學佛者須防止貪、瞋、癡念,因為心念的過失,會造成罪惡的行為。有句話說:「富人一席餐,貧漢半年糧。」有錢人到酒館或飯店吃喝豪飲,一餐飯就足夠貧戶半年的生活費,如此奢靡浮華,不僅傷害自己的身心,也容易敗壞社會風俗。
4.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
吃飯是為了生存,唯有攝取營養,保持健康,才能發揮身體的功能。所以應適時適量,不挑食、不暴飲暴食。有的人一定要吃山珍海味、大魚大肉才滿足口腹之慾;其實,粗菜淡食才是維持健康之道。
我們要把食物當做「正事良藥」;為了療養血肉之軀,以免消瘦、生病,就應該端心正念來食用這餐「良藥」。如此,才有充足的精神與豐沛的體力為社會大眾做事。
5.為成道業,應受此食
身是載道器,佛弟子為成就道業而修心養性,若無健康的身體,如何為眾生做事?因此,為了力行菩薩道,發揮良能,應重視自己身心的健康,懷著感恩的心念,好好接受養身的食物。
孔子曰: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。」佛弟子更應時時知福感恩、虔誠恭敬──願修一切善、願斷一切惡、誓度一切眾生;能懷著慈悲心願,「食存五觀」,莫散心雜話,方能體會「三昧飯」的真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