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隨彼所需 與樂饒益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
201508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25集

慈名愛念即與樂之心,
謂菩薩大愛一切眾生,
常求樂事隨彼所需求,
與樂饒益是名大慈愍。

 

梵天王從五百萬億國土,不論是東方、東南方,或者是南方,所有梵天王一一向著他們所看到的光去追求,想要知道光的來源。就像我們人人都很期待求得光明,光明就是道理,真理就是光明,邁向光明的道路,就是真理之道。

真理之道就是佛所教法。佛所教,不對的事情千萬不要做,鼓勵我們要向光明的坦途開步向前走,也就是「菩提大道直」,正是覺悟的道理。

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來人間,或者過去無始的無始,塵點劫以前的大通智勝佛,佛佛道同,教育的路就是這條菩提大直道,都未離開慈、悲、喜、捨這條大直道。

「慈名愛念」。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也都有這一念慈心、善心。慈心,就是期待眾生人人都快樂,離開無明煩惱,沒有苦惱。希望大家得到永恆的快樂,這就是慈。

慈也叫做愛,是真誠的愛,無私、無染的大愛。「慈」是無染的大愛,念念不忘四生五道的眾生,這就是佛心。不忍眾生苦,期待人人離苦得樂,這分慈心愛念,愛天下一切眾生,不只人間,也包括五道四生,叫做「慈名愛念」,也就是「與樂之心」。

「謂菩薩大愛一切眾生」,菩薩心就是大愛心,愛一切眾生。他「常求樂事」,眾生所需求的,都願意去付出,為眾生做一切事,希望眾生都能得到輕安自在,叫做「常求樂事隨彼所需求」,希望應眾生所需求,我們都能夠付出。

我們眾生的迷惑,有時要表達出愛,卻是非自然的愛,這一分愛反而給眾生製造困惑。所以,我們應該開闊心胸,了解所有生物的境界,明白牠所需要的是什麼。

我們想要求解脫,其實大地萬物都想要求解脫;我們想要求快樂,天地萬物也同樣希望能得到快樂。卻是我們不知這些道理,就如自己的心在黑暗中,發現一道光明,這個究竟的道理,我們要趕緊去找道理的源頭。

道理都不離開慈悲,「與樂饒益是名大慈愍」。我們若能了解道理,「常求樂事」,知道眾生想要的是什麼,「隨彼所需求」,我們能按照他所需求。大自然的境界是眾生最歡喜的,讓牠快樂,叫做「與樂饒益是名大慈愍」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