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8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13集
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,
宮殿乃宿世供養造諸福業,
修善法入人群修無漏果因,
始自最初來意誠自遠趨近。
修行,要從一念最虔誠的心,方向要正確、信心要堅持,人、事、物,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修持誠正信實;既是修福,同時也要守戒。我們持戒修福,要從一念誠意的心開始,方向必定要正確,規戒才不會亂了次序。
在〈方便品〉、〈譬喻品〉也一直強調信,人若無信,就如一輛沒有輪子的車一樣,無法向前行。有信、有實,就是信實。做事讓人人安心,很守信實,這樣就是有德之人。「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」,這是多麼重要。
〈化城喻品〉中提到,從大通智勝佛開始坐道場,以時間、空間,從梵天一直到地獄,大家一直推尋這道光的來處;光就是真實的道理,是亙千古而不變,我們要深信。
我們也要相信因緣果報,六道輪迴。有的人造福,享受天福。不論享多少天福、壽多長,時間總會過去,享福總有盡時。梵天,享盡一切有形物質的福,並無淫欲的行為,他們的心很清淨。
他們了解道理,享受四禪天極高的禪定,心很穩定、沒有動搖。宮殿很莊嚴,這是「宿世供養造諸福業」,不只造很多的福業,又能守規戒,只是道理還未究竟。就如聲聞與緣覺,對佛陀所說的法都了解了,自己也能保持一片清淨的心。一旦因緣再來時,一念心妄動,再造污染的業,業門一開,無明不斷複製,又再墮落五道四生。
很多有智慧的人,放棄名利地位,在人群中專心修行善法,這是「修無漏果因」。他們發的是菩薩心,人群就是他們的道場。面對造業受苦報的眾生,他們入人群中,盡心力,不求回報,叫做無漏。在人群中付出,修無漏果因的善法,就是行在菩提道。善法就是菩提道,這條菩提覺道就在人群中,無所求的付出,叫做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「始自最初來意」。我們的最初來意,亦即真如本性,始於大通智勝佛時,無始以前的無始。就如梵天王與梵宮殿眷屬為找光源,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找道理。我們現在修行,就要去體會這些道理,這念誠意就是「自遠趨近」,從很遠很遠,無始以前,一直到現在這念心,這念心就是我們的真如,真實誠意的心。
這念心沒有失去,無始以來還是常住,只是無明覆蓋而已。我們現在要有一道光,才能破除黑暗無明。求出世法,不是一直求入世、有為的知識,我們出家修行,求的是無為法,也就是出世法,希望大家要很用心體會佛的教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