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言有法 行有則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 


201508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011集

悲智宏遠無物不受其化,
廣化一切天人稱運慈心,
施教五乘而不失其機宜,
言中有法則行儀天人師。

「悲智宏遠無物不受其化」。諸佛來人間化度眾生,時間很長久,不只釋迦牟尼佛,所有諸佛,修行都要很長久的時間。〈化城喻品〉有說,時間要塵點劫,無始以前的無始,諸佛修行的時間要如此長遠。尤其是悲智,那個悲心、智慧是如此開闊,時間有多長,他的悲智就有多長、多麼徹底;空間有多廣,悲智就有多普遍。不論時間、空間,總是悲智宏遠,遍及人間一切。

「無物不受其化」。不論天、人,甚至四生五道,無不受佛所感化。只要有理,無一不是覺道,稱覺稱道,就是有道理。

有理,就能了解無一不是覺道,而歷久以來,覺道都是道道相傳。有道傳,道理才會存在,不論時間多久,佛法都是歷久常新,這就是我們傳道的目標。傳道,道的內容就是慈悲、智慧,這是有道;撥開了慈悲、智慧,就無道了。

可見,慈悲、智慧是歷久以來常住,是人人本具的佛性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任何人都有這樣的道理而來。只要道理永遠在人間,遇到有緣人,自然就能受感化。人間的法是常住不變,有緣的人,不論富貴貧賤,因緣會合,自然就能度化,此即「廣化一切天人稱運慈心」。

法無障礙,讓我們稱心如意接受這個法,就是慈。慈心運用在人間,即是造福人群。人與人間互愛、互動,就是最幸福的人間,彼此造福,即是「運慈心」,定要「施教五乘而不失其機宜」。施,就是布施,要運慈心,展開教化,將這個慈心運轉在人間、五乘中。

佛陀來人間不失其機宜,眾生根機不一,佛陀應機說教;眾生有各種苦難,佛陀運用智慧去拔除他的苦難,這就是佛法在人間。

「言中有法則」,佛陀開口動舌,所說的教法都有法、有規則。他的行儀,天人視為師,稱作天人師。天人師,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十號之一。他的行儀能教化天與人,不只說法而已,他的身行動作,無不都是天與人的典範;言中有法則,行中有威儀,就是天人師了。

但是,佛陀在僧團中,也常常受到提婆達多的磨難。提婆達多雖然也在僧團中,卻是癡迷,驕傲,作出背叛佛的愚行,自己想要獨立領導眾生。只有知識,欠缺智慧、德行,將「是」反「非」,人間像這樣的人也不少,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。

佛陀的悲智宏願,無物不受其化,他也是天人師,言中有法則,用行儀度化人天,這是佛的福德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