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化城喻品》 如來之見 如大圓鏡

0觀看次
A- A+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 


201507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82集

如人追思近數十年間時事,
宛然如在目前可憶念歷知,
心性豎窮累世於現前一念,
凡夫封滯無明殼不能見道。

我們學佛不只今生此世,還有過去與未來,這念心要有接受佛法的意願,法才能入心來。但是,過去的人生,不得而知;未來的人生,無法決定。既然不知道過去如何來,也無法決定未來的去向,現在就要發自內心想要追求的人生。到底是什麼因,現在來到這一生結這樣的緣?

在這一生,我們也要好好思索一下。就在幾年前或者是幾十年前,自己是如何認識佛法的?為什麼會發心來修行呢?為何願意在慈濟無私無求的付出?

過去還未接觸到慈濟,還未發心修行以前,一直往前上溯這輩子幾十年間的事情,應該都記憶猶新,「宛然如在目前」,只要再回想過去,「可憶念歷知」,很快就回憶起來了。

是什麼力量,將幾十年前或者幾年前的心境,很快就拉回來呢?心性,我們的心性。記憶一轉,直的時間──過去與現在,橫的空間──環境,追思過去的時間、空間,這種「豎窮累世」。

「豎窮」,就是一直回溯過去到現在,累世經歷了多少的世代?我們人人所造作的因、緣,完成的果,那個種子全都藏在藏識,第八識裡面。很多的煩惱無明,所造作的惡,都已經藏在那個地方;現在若不修行,根本無法看出我們藏了多少過去生中的因、緣。來到這個人間,環境所累積很多的苦,都由不得自己。

「凡夫封滯無明殼不能見道」,一般凡夫,不知帶什麼業來,結什麼緣。即使現前的生活,都無法知道,又怎能知道多久以前的時代呢?想想看我們的心宅,人人的心宅若都清掃乾淨了,我們本來的面目馬上現前在一念間。所以,我們要往內修行,心性要好好去除無明,見思惑完全斷除。

我們凡夫還能記得幾年前、幾十年前的事;倘若無明煩惱都掃除,心性自然都很清淨。過去的時間,「豎窮」,無始的無始,不論時間有多長,我們的真如本性現前,就在這一念間。

可惜我們不知累生世來,就是「凡夫封滯無明殼不能見道」。一念無明,累生世來都在凡夫輪轉,是我們自己將這個無明殼封住,不能見道。難得今生此世,難得我們有緣同時聽法,要把握每一天、每一個時刻都在思惟修,時時都在法中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