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皆有寶珠

0觀看次
A- A+

攝影/周幸弘

《法華經》裡記載一個故事——
有位長者,遇見朋友的孩子窮困潦倒流落街頭,趕緊招呼他到家裡來,準備豐盛的一餐招待他,他吃飽喝足了,就趴著睡著了。長者有急事要出門,看他睡得很熟,就從自己身上拿出一顆寶珠,放在他的口袋裡。

經過了好幾年,長者又遇見這位晚輩,卻還是那樣的窮困潦倒,就問他:「你為什麼還在流浪呢?」這位晚輩回答:「無奈啊!父親過世後,我不懂得如何理家,於是家道就一落千丈……」

長者說:「可是上次見面時,我不是給了你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嗎?」晚輩說:「有嗎?」長者說:「有啊!我就放在你衣服的口袋裡。」沒想到晚輩探手一找,果然摸出這顆寶珠來。

這是經典中的一個譬喻──「衣珠喻」。

「衣珠喻」又稱為「繫珠喻」,或稱「寶珠喻」,是在《妙法蓮華經》第八品,〈五百弟子授記品〉之中,佛陀為富樓那與五百阿羅漢,授記之後,弟子們為表達領解與慚愧之意,所共同舉出來的譬喻,在這個譬喻裡,弟子們自比為窮困潦倒之人,將佛陀比擬為富貴的親友,而人人都能成佛的妙法,則是繫在衣內價值連城的寶珠。

人人都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,那就是圓明的本性,存在於他、你、我的心中,沒有差別;可惜很多人沒有覺察。人心「無明」不時緩緩轉動,如一塊黑布,不知不覺間將清淨圓明的自性籠罩住了,而讓這顆寶珠蒙塵。

佛陀覺悟了宇宙間的真理,為度化眾生,而「數數示生」——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,陪伴、教導著芸芸眾生;殷殷「開、示」,期待人們能「悟、入」,使「未種善根者,令種善根」、「已種善根者,令能成熟」。這是佛來人間的「一大事因緣」。

佛陀「數數示生」、「數數示滅」,不斷對眾說法。兩千多年後的今天,我們有幸得聞佛法,是否真正引法入心,且拿出來運用?

多數人聽法的時候很歡喜,但是要「依教奉行」,卻覺得很困難,總是很快就把法忘光了,習氣還是依然故我。這和身懷寶珠卻不自知,依然窮困潦倒,不是一樣嗎?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