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5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944集
所止在本處解脫生死,
雖慕大猶未定作菩薩,
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,
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。
這是描述過去這些聲聞、緣覺的大弟子,大家已經隨佛修行,了解苦諦、十二因緣法,了解生死輪迴是苦的道理。「所止在本處」,卻一直守護在小乘,獨善其身,只求解脫生死。雖然他們也很羨慕大乘法,卻只擔心自己入人群中攀緣,恐怕會受眾生所污染了,就不敢發大乘心入人群,還是守在自己本來的位置,繼續獨善其身。
聽到佛陀讚歎大乘,聽到佛陀鼓勵發大心的人行菩薩道,菩薩能利益眾生,芸芸眾生因為菩薩而得救;他也是很羨慕,卻是心有猶豫,不敢發大心、立大願,遲遲不敢走出去。所以「未定作菩薩」,儘管佛陀鼓勵,卻還是不敢下決定,信心還未具足,只求自己解脫。
「是居白淨地坐無為坑」,表示這些大弟子煩惱全都去除了,在白淨地就是無染著,沒有煩惱,心沒有染著。以為這樣就能斷除生死,所以心一直守在這樣的白淨地,很乾淨,心地一片清淨。
「坐無為坑」,無為法就是道理。佛陀為他們說法,他們從佛陀所說法中得到法喜,沐浴在法流中,這種法就叫做無為法,了解自然道理,這是他們的生活。
「但念空無相」,無為的道理想開了,空,一切皆空。佛陀說《般若經》時,就是一切皆空,從「有」的人、事、物,經過佛陀的解釋,就化整為零。
佛陀從物理、生理解釋,一層一層剝開,分析到底,物歸於理;物是看得到,道理看不到。天地自有它的定律,這都是道理。一切人、事、物,都要念空、無相。
大家既然修行了,就要解脫生死,才會「止在本處」,止在聲聞、緣覺,在阿羅漢、辟支佛的果位。儘管羨慕佛陀讚歎發大心的菩薩,也羨慕菩薩在人群中付出;不過內心害怕在生死輪迴,所以他寧可「居白淨地坐無為坑」,就是沐浴在法流中。
「但念空無相無作而已」。只是停止在這個地方,發不出菩薩心來。佛陀在《法華經》靈山會上,開始要大家轉小為大了,不斷讚歎佛的境界,智慧之遼闊。人人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遼闊的智慧法海。佛法的寶藏是在人群中才有辦法透徹,大家了解了,就紛紛發心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