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白崑廷
佛陀在世時的教法是隨機逗教,人生有何苦難、有何境界,弟子、人群心中有什麼煩惱,佛陀就隨時觀機逗教。佛陀也知道,當這些言論由弟子們口口相傳之後,必定經由文字記載而傳承,當時句句言語都將是未來的經典。這也是佛陀對未來弟子們的叮嚀,提高大家對佛經的尊重。
後來口口相傳的佛法,被化為短句記載在貝葉中,而後片斷結集。此時文字雖已普遍,但尚未出現印刷術,都是靠手工抄寫流傳。接著石版、木版、銅版印刷逐漸興起,才慢慢走入印刷傳布,演變的時間距離很長。
何況原始的佛經是以梵文記載,現今懂得梵文的人很少,想要聽懂梵文的音聲,那就更加困難了。為了讓後人方便學佛,古代的高僧大德千里迢迢由東向西取經,或由西向東傳布佛法。例如古代的玄奘大師以及其他法師們,都曾前往印度投入學習,學成之後,再將藏經帶回中國。經過了中國人的智識聚集、法師講解,而後集眾人的文思譯為中文。
也有從印度將佛經送至中國的現象,譬如〈佛說人有二十難〉,屬於《四十二章經》裡的一章,而《四十二章經》就是從龜茲國傳來。由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將梵文送至中國,再由他們對中國的出家人和當時的社會賢達講解,最後才一段段、一章章結集成漢文經典。
其實,譯經要能完全依照原文,一字不漏地將佛陀的原意翻譯出來,這實在是很困難。因為以佛陀的智慧,弟子們對佛的談話能否真正心領神會而流傳?再者,這些言語都是口口相傳,傳話間也可能產生誤差。
我們既然無法與佛同世,直接聽聞佛陀說法,也無法看到片斷留下來的原文,譯成的中國古文又很艱澀,一句文言文就包含很廣的道理,稍有一點偏差,意義可能完全不同。再者,艱澀的文字,大眾不易接受、體會,所以閱讀佛經就會有重重疊疊的困難。
其實,如果我們不去研究或身體力行,則看經與不看經的結果都差不多。「讀經無心如不見」,我們讀經如果無心,和沒看是一樣的;沒有運用,和沒讀也是一樣的。道理不是用唸的,光是唸也唸不出一條路來,必定要身體力行,好好去開闢這條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