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201503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81集
功者內修善念之功,
積功能為善行之德,
善有滋潤福利之功,
德者得也修功立德。
修行要有功德,就要下功夫,內心時時培養這念善念,叫做功;「眾善奉行」,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要以善念面對人世間事物。功者內修,要下功夫培養我們的善念,時時不間斷這一念善心。
「積功能為善行之德」,這一念善心要不斷累積,不要讓它間斷了。善念不只在心裡,是身體力行做出來的,對人類有幫助,對社會有付出,讓世人公認,這就是德。
有善念還不夠,還要付出;人生苦難偏多,很多人無法理解道理,就需要我們去接引他,教他如何走這條路。我們進學讀書,獲得學識,就要應用在人群,利益人間,此即善行之德。
「善有滋潤福利之功」,念念善的累積,身體力行去利益人群,這個善就有滋潤福利之功。在人群中付出,不斷地滋潤我們的善念,沒有貪念,付出而不求回報,一直增長我們的善行;造福人間,利益人群,這就是我們最初的那念心。
常說: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,這一念善念時時都要保持著,不斷將善入心,善念沒有受濁氣污染,只是一心滋潤福利之功,就能增長、精進我們的善念。
「德者,得也」,用功於心的善念,「修功立德」,修心的善念叫做功,身體力行叫做德,故曰「功德」。修的過程用功,建立我們這一念善,善的功夫在內心裡,才能在生活中養成,此即「修心養性」。
心要常常修,回歸真如本性,發揮我們這一分純真的智慧;切莫外面的境界一來,就起心動念。人間本來是「苦」,苦從「集」來,聚集很多的無明煩惱而受報。眾生由不得自己,帶業往生。即便一輩子行善,護持正法,臨終最後那一念十分關切緊要。
因果不昧,歷歷不爽,所以我們要修功德,就要多用功,時時積善念,讓善念在心裡不斷增長,善來滋潤福利,德能修功立德。一生之中,過去的錯誤就是過去了,趕緊懺悔,懺悔則清淨,保持好我們這一念心,我們時時要很謹慎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