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修無漏法 得清淨眼

0觀看次
A- A+

201502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53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菩提道即大乘之因,
一實大乘菩薩行果,
無漏法所證實相理,
清淨眼觀見空諦理。

修行就是一條菩提道,這條菩提道就是大乘之因,一實大乘是菩薩行的果,無漏法所證是實相之道理,清淨眼所觀見的就是空諦理。修行就如同要播種子,才能得到果實。
「菩提」就是覺,一條覺悟的道路。除非是獨善其身,我們若願意兼利他人,就要大覺大悟,發大心,修大乘法。修行的方向不是一個人走,我們要帶動很多人共同受持,同修同行走在一條平坦的菩提大直道。

菩提道就是大乘之因。大慈悲心,才能付出大喜捨的行;大家共同用愛鋪路,鋪就這分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開闊的大道,也就是大乘因。

大菩提道直,是一條康莊大直道,也就是「一實大乘菩薩行果」。一實大乘這麼一條開闊平坦的道路,要帶動大家身體力行,共同一心鋪成,自然菩薩行果。

用大慈大悲,大覺悟的心態向前走,我們步步踏實,所走過的路就能安心說給大家聽,讓大家共同身體力行。聽進去的法沒有漏掉,總是真實法入心,無漏法所證就是實相理。

無漏法,除了戒、定、慧以外,還有佛陀所說的一切智、一切道種智等,能讓我們去除煩惱,心能清淨,讓我們一心一志,不受種種因緣所搖動,也不會受其他的煩惱無明所污染。

我們若能不受外面境界所影響,是非道理很清楚,自然就能看出實相的道理。凡夫最擔心的就是反覆不定,聽了法,一時歡喜發心,但是遇到境界現前時,就自我停滯,菩薩道不願意再向前走。

我們修行者要很謹慎,無漏法才能住在心中,也才能是非分明。「清淨眼觀見空諦理」,無明去除了,眼光看待一切,都是清淨的。眼光只看眾生的苦難,不畏懼苦難中的污穢物,這就是菩薩,他發大心、立大願,願意付出。

我們要將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。我們要慈悲等觀,眾生的生命都是平等,迷茫的眾生都是帶著苦難的業而來人間,無漏法所證的就是實相理,清淨眼觀見空諦理。本來無一物,都是合成而來。

佛陀所教育我們的,是希望人人去除無明,然後住在實相法、大乘法,要我們用行菩薩道的因緣觀去投入。「菩提道即大乘之因」,一實大乘菩薩行果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先覺悟,還要身體力行。因與果要平行,你有覺悟,才願意去付出;你願意付出給人群,才有機會見無漏法。「無漏」,是完全破除煩惱,一切法沒有漏掉,真理沒有消失。如此在人群中,智慧才會增長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