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01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43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心性本淨湛寂是萬有真諦理,名一切財物,
秉慈運悲自行化他大乘功德,名佛法寶藏。
「心性本淨湛寂是萬有真諦理,名一切財物。」貧窮子一時迷茫,流浪在外;父親慈悲,一直在找尋兒子,總算找到了。從佛法來說,眾生一念無明啟動,就在五道四生中輪轉不休,受盡苦難。其實源頭只在那念心一啟動,就產生無明。
無明是無形無相,這念心也是無形無相,但是一啟動,力量就很大了。這念心能善能惡,是善心,就是我們原來本具的清淨心性。本來就清淨,非常湛寂;是萬有,所有真諦理都涵蓋在這一念本淨的心中。
佛陀慈悲,來來回回在娑婆度眾,只希望眾生能夠找到回歸的本路來。這是佛陀的慈悲,不忍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。佛陀生生世世尋尋覓覓,適眾生根機隨機逗教,「緣起即出」,馬上把握因緣,去化度眾生。
人人要體諒佛陀的悲憫,要好好自愛,否則一念無明起,就淪落在四生五道受苦,為佛陀所不忍。人人若自愛,佛陀所說的教法,我們好好接受,自我受持。我們這念心性無形、無體、無相,因為心性本淨,天地萬有真理都含藏在我們的如來藏中,人人本具,所以我們人人要自愛。
眾生本具如來藏,我們人人也都有這個萬有真諦理,「名一切財物」,只要「秉慈運悲自行化他」,這種大乘功德,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財富。因為有慈心,慈心就是將一切眾生當成我所親愛的人,四生五道無不都是佛的孩子一樣。人人本具佛性,只要我們好好運用慈悲,自行化他,這種發大乘心,就是功德。外要去實行,內要好好自修,這就是佛法的寶藏,是真如藏識,也就是心性本淨,本來清淨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