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224證嚴上人講演法華經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32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修菩薩行當持淨戒,
慎調身口意誠諦理,
柔和善解離諸惑妄,
意念身行言柔軟語。
修菩薩行,是我們修行者所發的心願;既然要修行,除了自利,當然也期待兼利他人。於自己要發弘誓大願,度盡一切眾生;但若自己身行不修,要如何去度眾生呢?所以,人人必定要修持淨戒。
我們要好好修持戒、定、慧三種淨戒,有這副身體,就有身口意業;意念一動,身體所造作的就有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口,有惡言、綺語、兩舌、妄言;心則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我們的心念一動,身體開始動作,造作的業有多少啊!
既然發心修行,在人群中,別人的習氣,我們若有機會與他「同事度」,用朋友的態度與他利行、同事、愛語,叫做布施。我們平時就能在大團體中行「四攝法」度人。
我們要好好修行「四攝法」,舉止動作都是人的典範。人家看了,感覺修行很了不起,打從內心尊重修行人。能夠將你的態度入他的心,就是布施了。
「利行」,我們修行以為己修己得,他不修不得,與我無關?不可如此。我們希望自己修得很好,也期待對方修行得好,叫做「利行」。
若要「利行」,開口動舌就要「愛語」。用我們的柔言愛語說話,對方才聽得進去。所以,我們要先從自己的心調起,然後想辦法利益周圍的群眾,這就是修菩薩行。
「當持淨戒」,還要「慎調身口」。心在想什麼?無人知道。但是身與口,人家看得到;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的心,培養「意誠諦理」,心意要時時調理。要用身口來度化眾生,心意若很誠意,心再頑固如鐵的人,都能頑石點頭。誠意依靠我們平時培養出來,有誠意的心,才能道理通達入心。
「柔和善解離諸惑妄」,修行就是要改變過去的習氣與態度,培養自己的身口意,讓人感覺到「柔和善解」。我們在人間對於「這是我的人」「我的孩子」......等等,都是很執著,如此就會偏私。生命就是這樣的因、這樣的果而來,要「離諸惑妄」,若非「柔和善解」,就沒辦法很快地將悲痛的事情轉念過來,再去幫助別人。
人間菩薩,平時修持,聽法沒有漏掉,所以「意念身行言柔軟語」,只要我們看得開,世間還有什麼過不去的事情呢?這就是我們學佛的目標。
總之,佛陀要的是人人身體力行,才能真正斷煩惱。希望人人學佛要學菩薩行,要持最清淨戒,到「柔和善解離諸惑妄」的境界,才是真修行者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