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勤修覺支 迷途歸返

0觀看次
A- A+

201412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31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
本是富家主兒,一時蒙昧;
流離顛沛坎坷,貧困受挫;
父慈愍念尋子,子迷歸途;
覓子尋跡得見,是真實子。

〈信解品〉一直在描述須菩提與迦葉尊者,在開頭的長行文描述須菩提自己的心態,因為跟隨佛很久了,法卻沒有好好地用心去體會,一直固守在小乘法中,一直在原地踏步。就如本來就是富家子,幼年走失了,再也不知道回來的路,在外面流離失所,生活貧困顛沛坎坷;這是描述孩子很辛苦的形態。

「父慈愍念尋子」,孩子離開了,父親的心永遠都牽掛著孩子,到底孩子是在哪裡?卻是孩子就此迷失歸途,父親等不到孩子回來,一直要出去尋找,「覓子尋跡」。得見了,「好像我孩子的身影,真實是我的孩子啊!」

當父親的慈悲,孩子再如何放蕩在外,父親既然有了孩子的蹤跡,他已經認定「是我的親生子」。表示我們眾生懵懂,一出去就不知道回來的路,忘記父母對我們的思念與悲愁,儘管在外面受盡很多的折磨苦難,依舊不知歸途。

很多的國家都有流浪街頭的人,他們無家可歸,在這麼寒冷的天氣,睡在街上,要如何度過漫漫長夜呢?

人間有這樣的眾生,其實每個人原本都有一個很豐富的家庭,我們本來是富家的主兒,卻是一時懵懂,一念無明,離開家庭,流浪在外。一念無明起,八萬四千的煩惱門都開了,讓我們在外面流浪,或者上天堂,來人間,下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,在五道四生中徘徊流浪,真的是可怕啊!

這些浪跡街頭的人一向貧困顛沛,一旦遇到好人,人生完全都不同了。同理,明明知道人人本具佛性,真如本性充足,卻是一直還有無明垢穢在我們的內心。

我們已經聽法了,心靈應該有財富了,不只自己能利用,我們也能「富有餘」,還能用來幫助別人。看看菲律賓的菩薩,他們心中就是有愛,願意走出來,為當地街友們準備很多物資,讓他們輕安自在。

學佛在生活中,我們起心動念都不離開法,行中步步都要在法中,才是我們真正學佛無障礙的路;將路障除開,才能一步一步穩穩地回到我們的本家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