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1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23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不堪耐勞動筋骨,
視之畏苦不勤力,
如父益友循引導,
漸向善道近寶處。
我們既已決心修行,必定要堪得起耐苦耐勞,即使動筋骨,也要堪得付出。倘若看到修行這麼勞苦,很畏懼害怕,不敢用力去付出,如何修行呢?修行就是難忍能忍,難堪能堪,堪得起忍勞耐怨,才是真修行者。
佛世時有須賴這樣的人,寧願自己挨餓,也要去成就別人,這就是他修行的德。現在亦然;多少人生活不是很好過,同樣要付出他的勞力,內心又很虔誠,同樣每天都在聽法。還要布施,還要付出力量幫助他人。
佛陀盼望人人行菩薩道要不怕辛苦,投入人群中去付出。我們的心要很穩定,就如須賴這位貧窮人一樣,雖然貧困,卻是道心堅固、愛心開闊,在人群中付出;當然,就能得到人人的敬重,佛陀也非常讚歎他。可見,我們若是「不堪耐勞動筋骨」,怕辛苦,能算什麼修行呢?
「視之畏苦不勤力」。明知修行就得付出勞力,看到大家埋頭工作,我就很怕很想閃躲,「這樣我不敢。」像須賴用在家身,願意忍苦耐勞維持生活,還願意再付出,這位在家菩薩,真的讓人尊敬。
「如父益友循引導」,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在人群中要互相啟發,如須賴這位益友,也是感動很多人,得到很多人的讚歎,很多人都喜歡親近他。人群中,順逆的境界無不都是我們的善知識,以啟發我們的道心。對方現出不好的境界,我們自我警惕外,還要循循善誘,將他牽引進來;好的,我們要趕緊接受學習。
「漸向善道」,彼此互相勉勵,我們就能慢慢走向善的道路,自然漸漸接近寶處。我們修行的心靈境界,應該互為如父愛子,互為益友,互相勉勵,彼此牽引向善道。如此,我們得了佛法,人人內心都很富有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