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1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14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大慈悲心如世慈父,
大智慧處世大長者,
如來藏真如人本具,
如父子具財寶庫藏。
大慈悲這念心,好像世間的慈悲父對待孩子的心情,何況釋迦牟尼佛是「四生慈父」。佛陀將全部眾生當作一子看待,這就是出世的大慈悲父,是「三界導師」,故言「大慈悲心如世慈父」。
「大智慧處世」,佛陀是用大智慧來處世,倒駕慈航入人群中,生生世世都帶著大慈悲心,迴入娑婆。這是譬喻佛無始劫以來,一直都在三界中,還是一樣上求下化;離開人間一段時間,娑婆世界的眾生依舊執迷不悟,業力一直在累積,他還要再回來。就如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釋迦佛,已經現身在人間成佛,教育眾生,世壽八十入滅了。這兩千多年來,眾生還是不斷在造業,已經成為五濁惡世了。
眾生的業力不斷在累積,心的煩惱無明不斷在複製,眾生共業,天災、人禍頻仍,世間的濁氣也愈來愈重。長者離開這座大宅一段時間,待出外返家,這座大宅已經腐敗了;就如五濁惡世,濁氣很重,污穢不堪,都敗壞了。現在的社會也是如此,人倫道德都敗壞了,人類一直在造業,共業累積,災難就偏多了。
如來藏真如是人人本具,因為人人都有一個自我的心宅,不僅要時時清除心宅的執著,還要不斷吸收清淨法入心來。我們用心傾聽別人的心聲,能分清楚是非,去蕪存菁,精純的吸收進來,污腐的去除,每一句話無不是法,也都是在教育我們。
「父子具財寶庫藏」,父親有這麼豐富的財寶庫藏,作兒子的原來也都有。這是譬喻佛陀的智慧無邊,其實我們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,人人都要懂得接受。
佛陀教育我們,倘若人人都能行十善,持五戒,自然就能得到身心安樂。過去佛陀修行是這樣,現在成佛了,也很期待人人持戒、修善,這也是佛陀生生世世教育眾生的方法。
無央數劫以來,佛陀的大慈悲心就如世間慈父;父親所擁有的一切,孩子也都有,這是佛陀的悲智,時時來人間教化眾生。人人要用心精進,歡喜接受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