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10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801集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陳怡君
信大願心不虛得涅槃價,
體勞折苦不瞋不以為苦,
定心力行不疑此心純熟,
從四諦入阿含進出方等。
佛陀在〈信解品〉,期待人人要用心信解、力行、體會,自然就能發大心。佛陀的教育要啟發人人開闊大心,相信人人本具清淨的如來智性,既與如來同等,也與虛空天體會合;我們的心有多大,境界就有多開闊。
若能如此,我們的煩惱才能一層一層去除,煩惱去除,心開闊了,智慧如海,當下的心境,寂靜如入涅槃一樣,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。入大涅槃的心境,就是將世間一切的煩惱、無明、塵沙惑完全去除,一片清淨,修行的價值就在這裡。
修行要經過「體勞折苦不瞋」,身體再怎樣勞動,都不以為苦。就像那位貧窮子來到富家,先在室外擔任除糞,清理骯髒的東西。長者也脫下莊嚴的服飾,與他一起工作,從中觀察了解他。發現他個性單純,不論任何境界,都不曾起瞋怒、嫌恨的心;以此譬喻「體勞折苦不瞋不以為苦」,再怎麼辛苦都很甘願付出。
我們既然選擇修行的方向,「定心力行不疑」,心很篤定,要向著這個方向精進,不要再有疑念。一念心要很單純,很純熟;常常說心寬念純,心很寬,很成熟,用單純的心認清方向,自然定力向前無疑。
「四諦法」是佛陀第一場開示,三轉四諦法輪,三寶具足了,開始遊化在人間修行。從「四諦法」而入「阿含」,《阿含經》講十二年,「阿含」展開是很大,隨機逗教,應機說法,對每個人講的就是一部經,無量數,累積十二年的時間,無不循循善誘。
十二年過後,佛陀覺得大家所聽的教法,能信受奉行,應該更上層樓了,接著講《方等》,大小乘兼說。八年後,根機大的能接受大乘法了,發大心,立大願,願意為善、造福人群。
佛陀再進一步,開始說《般若經》,談空。人生一切皆空,現成的人、事、物,都是一念開始。將這念心分析得很清楚,一切道理皆空。這些事物分清楚之後,一切回歸道理。
所以「信大願心不虛」,我們要信大願,心不虛,心自然很開闊,進出在「方等」,隨意我們進出;但是,出去就很可惜,進來才是我們得到了。「信大願心不虛得涅槃價」,要用心,心開闊,才能與法會合,不僅解脫於未來,還能走出我們的一片天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