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陳靜惠
痛苦可以昇華,只在一念心,以毅力轉苦為樂,即是痛快。
痛的感受有「痛快」及「痛苦」,痛快是痛,痛苦也是痛;在面對痛苦時,若能視「痛」為一場考驗,不陷於「苦」的感受中,就能轉痛苦為痛快。
例如需要做復健的人,難免會因為復健過程的疼痛,而產生退縮之意,但是,會痛就代表復原有希望,如果在這段過程中都沒有知覺,也毫無痛楚,那才是真正令人擔心的事。
復健過程也許漫長,但這正是最需要拿出勇氣、毅力的時候,因為「痛快!痛快!」能多承受一些痛,復健的速度就會加快。假如將所有的精神都置於身體的病痛上,那麼痛苦就會加倍,不但身病,心也跟著病了。我常說:「哭是一種表情,笑也是一種表情,與其痛苦面對,倒不如痛快承擔。」
有一位阿嬤很喜歡做環保,看她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,環保志工就問:「阿嬤,妳的腳怎麼了?」「會痛啦!」「會痛!那妳為什麼還要來做環保呢?」阿嬤就說:「在家裡坐著也會痛,起來走也會痛;這樣也痛,那樣也痛,乾脆來做環保,雖然也會痛,但是做得很快樂!」
這不就是「痛快」嗎?而且是樂在其中的痛快。這位阿嬤雖然腳痛,卻不願意留在家裡愁眉苦臉地忍受,反而選擇走出來,加入資源回收的行列,不但為大地盡一分心力,也將身體的痛苦昇華為精神上的快樂。
愈是將痛的「苦」放大,精神上的負擔就會愈沉重;痛雖然很苦,但是只要打開心門,就能「痛快」地過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