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信解品》不受大化 不含萬德

0觀看次
A- A+

201409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 大愛臺靜思妙蓮華 758集

繪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張嘉玲

大乘實法非小乘得益之處,
竊念力不堪小機不受大化,
自認無分非我等所能領受,
不如向小法二乘空有隨心。

感慨人生常會小看自己、輕視自己,沒有想到自己。佛陀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真如佛性,卻是常常疏忽了自己也能夠成佛,忘記自己原已進入佛門,依教奉行,修佛法。

在修行的過程中,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
第一,要記得真如本性自我即得,不必向外追求;人人都有真如本性,只是長久的時間被煩惱塵勞所埋覆了,一時不知,卻是真如本性永恆都在。現在已入佛法門來,佛陀引導我們,要與他一樣將無明一分一分去除,被埋沒的真如本性一分一分現前。

佛陀不斷用法水為我們洗滌,得以在法水中浸潤著,不會讓無明風輕輕一吹,就滿天塵土飛揚。佛陀要教得人人知道,不只外面的土堆要清理,在更遙遠的地方還有沙漠,僅僅清理是不夠的,還要用水去洗滌、滋潤沙漠,讓那一片沙漠也能成為綠洲;這是佛陀用方法教化。

人人只會除小我的煩惱,不知心外的塵沙,更不知外面的沙漠,這就是我們凡夫地,只知自己周邊很侷促的範圍,故說,「大乘實法非小乘得益之處」。這是譬喻貧窮子,從小就在外面流浪,一十、二十,算來離家五十年了,才回到住家附近。在門側向裡窺看,「好像是國王的住居,或者大臣的舍宅,這不是我想要的地方,大宅院裡面的工作,我做不來。」

這位貧窮子很輕視自己,不知道自己原來也是這座大宅的主人。就像我們在修行時,只想獨善其身,心胸如此狹窄。本來大乘法是人人本具,卻是自己心門還打不開,不能入大室來。

「竊念力不堪小機不受大化」,就如修行者自覺力不堪負荷。「要我修大乘行、行菩薩道,我哪有辦法?要我去度眾生,我沒辦法。」自覺不堪承擔救度眾生的責任,因此不敢發大心、立大願。「竊念」就是只著眼在自己力量不夠,因此不肯用功,這是懈怠。

「自認無分非我等所能領受」,佛陀在向大家說大乘法時,他認為這是佛向大乘菩薩說的話,與我無關,「自認無分」,菩薩道不是我的分內事,與我無關,「非我等所能領受」。就如那位貧窮子,從邊門往內看,感覺大宅氣派、長者很威風。也像我們小根小智之人,想著「若要我發大心,入群眾中領眾;不如回到小乘法,從聲聞開始,有法就聽,若能通徹道理,多了解一些無常法。看能否斷苦,不要再攀緣,這輩子做到這樣就夠了。」

這種「不如向小法二乘空有隨心」,是要向「空」法思考,一切皆空,斷盡眾生攀緣,就不會再來人間與緣交纏著,了我這輩子,就不必再來生了。這都是自己畫一個很小的格局,不肯走出框框的外面;佛陀用心教化,大家還是沒有發心立願的意向。在大乘法,卻輕視自己的小根機,忘卻佛陀常說,人人本具佛性,每個人都具有甚深無量的智慧,這個真如內涵是無限量。

我們有很開闊的智慧,與佛陀一樣能與宇宙天體合一,這是人人本具;偏偏我們就是瞇著眼睛,看得低低的、看得矮矮的,眼界很狹小。這是我們自我設限,要不然,打開心胸,就能心包太虛,僅僅兩隻眼睛就能看得很遼闊,何況心眼打開,真如展現出來呢?

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,對佛法才能深入,否則,永遠都在「空有隨心」;就算修得再好,也不離「空啊!一切假有」。所以,我們要再進步,不要耽於小法二乘,應該要再發大心,將法成為水,水能滋潤一大片沙漠,然後播撒種子,成為綠洲。

我們行菩薩道,不要有自卑感,自我限縮在小小的範圍,要展開心胸,透徹宇宙萬法真理。「安住不動,堅固道心」,在這輩子就要能做到,才能說「乘願再來」;若不肯行菩薩道,再來的人生就沒有目標,也是隨業而來,任何境界的誘引,就又受到污染。我們學佛,要將大乘法入心來,不要再回歸到小乘,才是真修行的學佛者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