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8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靜思妙蓮華732集
圖/黃逸樵;錄音/人文志業廣播部 林美蘭
但念空故,不喜樂於妙用;
念無相故,不喜樂於上求;
念無作故,不喜樂於下化;
心不喜樂,所以不復進求。
有的人修行,認為:我已經了解了,諸法皆空,我只要獨善其身,對一切事情都沒有興趣。其實,他只了解偏空的道理。
確實人生是空,很多事情都是虛幻一場。但是,佛法給我們的是「妙有」;「妙有」,就是把握現在的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這三間合一的因緣,用積極的心境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趕緊為人群去付出,多行菩薩道,就是「喜樂妙用」。
學佛亦然,不要只是「念無相故」,因為「念無相」,一樣是「空」。以為聽佛說法,修行之後,我煩惱既斷,沒有執相,不再牽緣於未來。我已經斷生死了,再也沒有六道輪迴,我證果了,就此停滯下來,耽於這個小果小法,就是「不喜樂於上求」,不想要再精進了。
「念無作故,不喜樂於下化」,「念無作」,就是去除煩惱,不要攀緣。修小乘法,我不要和人接觸,自然就不會與他攀緣,不會再起貪欲的心,這是防非;不會再去造作,止惡了。以為定下這念道心,專心在小乘法,就不要和外面攀緣,自然「不喜樂於下化」。
佛陀要我們斷六道輪迴,我已經斷了,就不必再向前求。接下來防非止惡,我不要再攀緣,無意於「下化眾生」,就此懈怠了。心完全沉寂下來,沒有歡喜,就「不復進求」。
學佛最終是要成佛,但是,到小乘緣覺,他就停頓下來了。所以,在《法華經》的〈化城喻品〉,一直鼓勵大家,在這裡可以稍事休息一下,但是目的地還沒有到達。
人間菩薩,聽法入心,哪個地方有災難需要協助,馬上自動集合起來,發出一股力量去救人,這就是運用在人間的真實法。倘若法不入心,一切皆是虛幻,也就消極沒有作為。
我們要了解世間各種的苦,就要透徹去體會那個「集」所造作的業;我們要滅除那個「苦」,就要趕緊修行於「大菩提道」,如此才是真實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明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