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聞法信受 發心正向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8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52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
最初之發心向正向,
必依佛與聲聞乘同,
求自然慧樂獨靜寂,
示獨覺之性樂清澄,
深知諸法從因緣生,
示緣覺辟支佛之義。

「從佛世尊聞法信受」,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來人間一大事說法,運用他的智慧在人間隨順眾生根機逗教。說不定我們從佛世時代多多少少都有聽到小、中、大乘法,我們接受了,就開始用心。

「四諦法」我們接受到了,「知道人生是苦,是無常啊!」道理都清楚,這是在小乘法。現在再輕輕啟發一下,了解小乘的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。

佛陀教育我們「四諦法」,開始要啟發,警惕我們要知苦。佛道無上誓願成,源頭要從「十二因緣」過來,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求得佛法?大乘法中的「六度」,有六種方法讓我們從凡夫的此岸度到聖人的彼岸去,這就是六度。六度一旦展開了,就是萬行,道理就更開闊了。所以,我們要從聞法開始,「聞法信受」。

「最初之發心向正向」,開始初發心,我們的心就要對準正方向,方向正確,不能偏差。「必依佛與聲聞乘同」,要修得通往佛的道路,我們必得依循規矩一步步走上這條菩薩道;聽聲音入耳根來,我們要不斷地用心,不與法脫軌,身體力行,「求自然慧」。

我們修行就是要「求自然慧」。修自然慧,就要斷俗去愛。我們既已發心離開世俗的家庭,入如來家了,就要了無牽掛,沒有家庭牽腸掛肚纏不完的煩惱。現在就是一心向佛,求自然的智慧,斷煩惱,才能成長智慧。

我們要滋養智慧,必得「樂獨靜寂」。雖然身在叢林,各人受持各人的行,但大眾中,我們依止「六和敬」,提升「覺有情」,結好緣,彼此護持、互動,這種「覺有情」的團體生活。

「示獨覺之性樂清澄」,我們已經現出家相修行了,每天求法得法,法喜充滿,我們有的是法親關懷,沒有濁氣、煩惱來相纏,就能「性樂清澄」。

「深知諸法從因緣生」,撥開煩惱,我們了解諸法,尤其是十二因緣法,隨佛修行,「示緣覺辟支佛之義」。這是表示有佛世在的時候,我們循規蹈矩聽法,如法修行。若非佛世,我們自己就要去緣境界。

辟支佛與獨覺是在無佛世的時候,緣著環境去體會,這就是修行的過程。(編按:求自然慧樂獨善寂者,示獨覺之義,深知諸法因緣者,示緣覺之義,辟支佛具此二義)。

辟支佛,他來的時候沒有佛世。但是自己因為緣那個境界,看人間四季春、夏、秋、冬,對於大自然的境界很清楚;對人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來去無惑,沒有疑、沒有惑,已經透徹了解了,叫做辟支佛。

一般羅漢,就是要在佛世,佛陀來人間,大家才知道有佛法,按部就班,照課程修,從有學而到無學。

「樂獨善寂,深知諸法因緣,名為緣覺」,大綱有說,「樂獨靜寂,示獨覺之性樂清澄」。就是要自甘寂寞,心很靜,深知諸法因緣,這叫做獨覺。

無佛在人間,辟支佛懂得緣這樣的境界。「觀十二緣諦理」,甚至深入了解我們人間的境界,要能觀「十二緣」的道理,好好思考十二因緣法。我們若能體會,就「覺空理故」。我們已經覺悟一切都是空,但要空出那個「妙」,若只是執一個方向,就會偏執在空,空一定要會出它的道理,叫做「空中妙有」。

「此經亦復如是,一切如來所說」,這就是「方便權教」。這段經文是說過去方便施教,為我們所示的教法,一段一段不斷向前進步,一直到空。名稱「菩薩」,我們要向前走,才得以實現真菩薩,就是要經過這麼多的果位,我們有如實體會到,這就是修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