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5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73集
繪圖/黃逸樵
語言音聲傳以教法,音教;
我等今日聞佛音聲,說法。
佛慈濟度娑婆眾生,語音;
隨順世間方言因緣,翻譯;
覺道正向暢演本懷,無異。
佛陀說法在人間,說法就要傳法;傳法、說法都不離開這個音教。聲音出於內心,所感受、所覺悟,從他內心說出來,將他所了解的與大家分享。這個教法需要音教,用聲音來教導。我們用耳朵聽,才知道佛陀所覺悟的真理,是從他的心聲表達出來;聲音無不都是教法,就是用音聲來說教。所以,教法就是「音教」。
「我等今日聞佛音聲,說法」,在法華會上所有諸來菩薩、四眾弟子,用很虔誠的心聽佛說法的聲音。佛陀慈憫,來人間濟度眾生。要得到佛陀的教法,必得靜心聽佛所說,這就是聞法教。
「佛慈濟度娑婆眾生」,必得用「語音」。佛陀來人間只為一大事,就是為娑婆苦難眾生說法,同樣要用聲音語語串連。再者,「隨順世間方言因緣,翻譯」。佛陀時代,印度幅員廣大,各地皆有不同的方言。佛陀說法,語言連串,卻不是每種語言都能聽懂,這就是語言不同。佛陀說法時,也要「隨順世間方言因緣,翻譯」,還是要翻譯過。可見佛陀要隨順眾生說不同的語言,或許身旁也要有人協助翻譯。
「覺道正向暢演本懷,無異」,法,是正法,覺道也是正向。說話的人,就暢演本懷說他了解法的範圍;翻譯的人就要隨順說法者意思協助翻譯。這都要藉聲音入耳來理解法的重要。
不只聲音要翻譯,連文字也都要翻譯。語言不同,文字各異;佛陀說法,當時尚未有文字可以當場記錄。佛陀涅槃後,不論是用石刻、用貝葉刻,或者木雕,想盡辦法要將聽到的法抄寫、雕刻片段片段,這就是經典的編輯。
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說法,文字經過種種翻譯,音聲也愈來愈多元,還翻譯成各國方便閱讀的文字。共同的目標,就是要傳法;雖然方言各異,但意義相同,都是為了教化眾生。
靈山會上,佛陀與諸佛菩薩都到了,四眾弟子也都靜下來。聽到佛佛相互關心;雖然各有本懷,現在全都合一,唯一要傳法說真理,這是「佛佛道同」。
眾生因緣果報,無不都是從無明、顛倒、業力,引出種種的苦。苦從集來,集是從無明惑造作出來的。現在來到法華會上聽法,無明惑完全去除了。出聲音表示那種清淨求法的心,大家要來隨喜功德。
諸佛來了,就是來隨喜;菩薩來了,是要聞法;四眾弟子來,則是虔誠求法,都是同一個目的。
法華會上,前四十二年,佛陀用盡心思要說大乘法;人人本具佛性,回歸佛性,力行菩薩道,去感化眾生。四十二後,佛陀就要轉大機,讓人人迴小向大。因為《法華經》已入本門來了,佛陀開始要說真實法,直到現在,本門也將要結束了。
佛陀說法的精髓,教菩薩法的理念就在《無量義經》;《法華經》是讓我們更微細地了解如何行菩薩道。行菩薩道之後,身心清淨,歸於真如本性,到了三輪體空,就是清淨。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」,亦即沒有我付出的人,也沒有我付出的量,更沒有讓我救濟的人。那種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;救濟眾生,心無掛礙,無掛礙故,無有計較,就無有煩惱,也就沒有得失、恐怖。很自在,這就是法。
總而言之,佛陀的本懷,就是教菩薩法;人間事,就是出世法。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大家要用心入佛的本懷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