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5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09集
繪圖/黃逸樵
當知遍空塵剎,佛具說眾傾聽;
說聽同時甚妙,甚深難以言喻,不可以凡情測。
是大總持法門,寂靜清澄常照,法身冥資之境。
「當知遍空塵剎」,遍空就是遍虛空界,塵剎就是所有國度;遍虛空界,就有很多國家。
「佛具說眾傾聽」,不論在哪個地方,佛就現真理,說真妙法,眾生也都用心在聽。佛法本具,只是世間人無法體會宇宙間很多的道理,也不懂得要用出來。佛陀覺悟之後,將原來遍虛空界塵剎中所有的道理,用名、用理分析給大家聽。這種本無相,佛陀為說法設有相,讓我們用這個法來對治無明。世間很多形相,其中的道理,佛陀覺悟之後,就一一點明了。
佛所說的是千古不變的道理,學佛者從粗淺一直到深入;我們現在了解了,要延續在未來。法永遠「遍空塵剎」,道理無處不在。
佛覺悟之後,所說的道理無不接近人生,「佛具說眾傾聽」,凡是佛陀說法的地方,很多人都很尊重、用心,仔細地聽。「說聽同時甚妙」,佛從無說有,從有說妙;原本很多道理還不清楚,經過佛解說,聽的人聽得很深入、很歡喜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,這甚妙啊!佛的體悟、解說,眾生接受,能再體解這個大道理,妙啊!「甚深難以言喻」,要說的這個法,想到就很歡喜,很難解釋歡喜到什麼程度。
「不可以凡情測」,已經聽佛說法能夠體解大道的人,我們凡夫實在無法去測量。有的人根機很利,聽懂就能契理;聽不懂,還差一段距離。
「是大總持法門」,總一切法,我們還要持一切善。「陀羅尼」,也譯作「總持」;「總」,就是總一切法。佛無處不在,法遍塵剎間。說這麼多話,願意聽的人,有所體會之後,這些法能夠入心,都可以身體力行,受持這個法門。
這個法門就是菩薩法,做佛想要做的事情,愛佛想要愛的天下人。佛陀為天下眾生而修行,而開悟說法,人人聽法之後,能夠體解大道;了解之後,進而深入經藏,更普遍地了解。接著,就能統理大眾,這就是「總持」,也叫做「陀羅尼」。總持──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,「是大總持法門」。
常常說,覺有情就是菩薩,他就可以持大總持門。凡情與覺有情截然不同,覺有情就是菩薩,菩薩可以入大總持的法門。「寂靜清澄常照」,菩薩的境界就是回歸在寂靜清澄,他的心很清淨,像一面鏡子常照。這面鏡子照遍世間的形形色色,無不了然清楚。「法身冥資之境」,法身就是佛的教法在身上,冥冥之中資助。
若是持《法華經》的人,心絕對不向惡,我們身體力行絕對不會有過失。不只不過失,且又諸善奉行;心與身的行動都很清淨,沒有污染。從內外照出來,都很清澈、乾淨。眾生見者無不喜樂,看到就很歡喜。持法華的功德,就是內修外行;內修就是「功」,外行即是「德」。我們不只能夠內修,還有機會外行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
菩薩要用心聽現在人間的疾苦,人間菩薩身體力行,就在這部《法華經》。,「身八百功德」,經文中遍虛空界的真理,我們身體力行是人間無量事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