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衣者與鍛金師

0觀看次
A- A+

攝影/白崑廷

在佛陀的僧團中,有多位隨佛修行多年、智慧高深的大比丘,他們與大眾共同生活、接受佛陀教化,也會指引新進者找到最適合的修行方法。其中,舍利弗尊者及目犍連尊者彼此是同參好友,有許多人受到他們度化而成為佛弟子;兩人經常在一起分享修行的體會,也關心彼此接引的比丘修行狀況。

有一天,舍利弗尊者關心目犍連尊者最近所度的兩位比丘,他們雖修行很精進,卻似乎不得要領。目犍連尊者表示,他教其中一人修「數息觀」,另一人修「不淨觀」。舍利弗尊者進一步了解,修數息觀的這位比丘,在出家前幫人洗衣為業;而修不淨觀的比丘,過去則是位鍛金師,便建議讓他們互相交換修行方法。

因為鍛金需要拉風箱生火爐,一來一往如呼吸般,故修數息觀;而洗衣者對於人身之污穢有深切的體會,則修不淨觀。這兩位比丘調整修行方法後如魚得水,過去是鍛金師的比丘算著呼吸,心就能安定、專注,沒有煩惱雜念,將道心鍛鍊精純;過去以洗衣為業的比丘,感受到人身不淨,無須為了此身而計較,遂像洗衣般,將沾染在心靈裡的無明污垢一一洗淨,去除煩惱,心得自在。兩人專心致志,修行愈有進步,心靈輕安歡喜,很快就得證道果了。

佛陀座下的大弟子,用心教導新發意的修行者;教得對,小根機的人就能去除心中煩惱,也能體會更深的佛法道理。道場中的同修者,應該要學習尊者比丘們的精神,相互勉勵與教育,同行長遠的菩提大道。

再說,「藥無貴賤,對症者良。法無高下,應機者妙。」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部經是最深奧,也沒有一部經是最淺顯的,無高無低、無大無小,只要能適應眾生的根機,眾生願意終身歡喜奉行,即是微妙大法。

如至聖先師孔子,教導學生亦因材施教,使之無過猶不及;可知聖賢通達世間真法、順應人情事理,以德慧教導世人行中道。眾生身心多疾苦,宇宙天地時常四大不調,佛陀示現娑婆世界,教導眾生去除病痛煩惱,感化人人行於善道。

佛陀明藥性、知病理,更為眾生說「良藥」──佛法;此人生之真諦普及三根,能觀機逗教對症下藥。唯願眾生能服良藥除身心病惱,終身服膺佛法,則受用無窮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