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/吳碧華
從前有一個小國叫那螺,那個國家的人民都以採珍珠或檀香貿易為業。雖然只是個小國,但富有的人很多;不過也有不少貧困的人。那時有兩個兄弟,父母剛剛往生不久,大哥認為兄弟應該分家,各自奮鬥才不會互相拖累。至於要怎麼分家,大哥卻拿不定主意,不知怎麼分才算公平。這時大嫂就說:「就以財產和奴僕來畫分,一個得全部財產,一個分得一位奴僕。」大哥當然得到了所有的財產,而弟弟也只好接受一位奴僕的分配。
這位奴僕名叫那芬,他既年輕又聰明,小時候就被賣到這個家庭。他很能知足,知道自己因家貧而被賣為奴隸,但老主人對他照顧愛護有加,所以他很感恩。現在他又被當成財產分給小主人,他自認一無所有,不只沒有什麼貴重的東西可以給小主人,而且還要吃飯增加開銷,所以他知道要多努力來為小主人效力。
小主人帶著家眷和那芬,兩手空空的出門了。他因為一無所有,所以心裡很煩惱,人海茫茫,一家大小要住哪裡呢?要如何生活呢?那芬就安慰小主人:「您不用煩惱,有朝一日我要讓您的家財勝過您的大哥。」小主人說:「哪有可能呢?我什麼都沒有,連生活都出問題了,以後家產怎麼可能比我大哥多呢?」
正發愁時,小主人的太太忽然發現自己手上還有一些玉環金飾,就對那芬說:「我們現在只剩這些東西比較值錢,就讓你拿去打點一切吧!」那芬拿著金飾、玉環立即去想辦法運作,他到市區去,看看有什麼可以買的,然後再設法賣出去。但這一點本錢到底能做什麼呢?他看來看去沒什麼好買的,於是就往城外走去。
走出城外時,他看到有人擔著一綑木柴要賣,他發現那一綑木柴之中有一根很值錢的檀香。賣的人並不曉得檀香可以治百病,但那芬識貨,又以便宜的價錢買了那綑木柴,所以他非常歡喜地把柴扛回去了。
沒多久,當地村裡有一位富翁病得很嚴重,雖然他很有錢,卻苦於找不到好的檀香來和藥,那芬知道了就把檀香送過去,富長者的病也因此治好了。他很歡喜,就把一大半的家財送給那芬。那芬得到財產後,就運用自己貿易的天分,幾年的辛苦經營之後,果然讓小主人的財產比他的大哥還要多。
生活穩定、家財富足之際,小主人為了回報那芬,就對那芬說:「我不知要如何回報你,所以我想讓你回復自由之身,甚至撥出部分財產給你。」
那芬聽了千萬分感恩,但他對小主人說:「您不用給我財產,只要有自由之身我就很滿足了。我要趕快去修行,因為我知道今生成為貧賤之人,很可能是我過去生未修行,所以我想去求佛陀收我為弟子,因此一切的家產我都不需要。」小主人也很歡喜地送他出門。
那芬得到自由身,立即前往佛陀的僧團,求佛陀引度他出家。佛陀當然很歡喜,立刻讓他現比丘相。那芬比丘從此殷勤求道,幾年後修行有成,佛陀說的法,都能沒有遺漏地加以吸收,而且琅琅上口。他嚴持戒律、論道第一,當時他就想:「我應該回報小主人,因為他給我自由之身,我才能享受到佛法的妙境。」於是他向佛陀請假,暫時離開僧團,前往小主人的住處。
小主人看到那芬現出家相,且如此莊嚴;相見時彼此都很歡喜,就準備了很豐盛的宴席來供養那芬比丘。用餐後,那芬比丘就與小主人分享佛法的妙樂。小主人聞法後非常歡喜,他說:「聽你講這麼多難得的妙法,我恨不得也能親聞佛陀的教誨。」那芬比丘說:「佛陀很慈悲,我可以代您向佛陀請求,請佛陀來應供、說法,如此也能利益這個國家的人民!」
主人覺得很有道理,說:「對啊!不應只有我得到佛法的妙樂,我應該向國王報告,請國王向全國人民宣告:佛陀將到我們的國家,讓大家都有機會得到法益。」那芬比丘一回去即代為向佛陀請求,佛陀慈悲答應了;小主人也去向國王報告,請國王來參與盛會。國王曾聽過佛陀的盛名,因此很歡喜地參加供養的盛會,當國王見到佛陀時,即從內心生起恭敬,很虔誠地作揖禮拜。
佛陀應供後即為大家說法,國王和小主人心裡都想:今天能有這個因緣都是那芬比丘促成的。那芬比丘原是個奴隸,可是卻能修得妙法,為什麼他這麼有福呢?佛陀說:「能夠感恩圖報的人,就是有大福之人。人與人之間必定要互相感恩;那芬比丘就是因為抱著感恩心,所以福德具足,因此能夠得道!」
人與人之間真的要互相感恩,像故事中的人,身為奴僕的知道感恩主人;主人也懂得感恩奴僕,因此才有這麼祥和圓滿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