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》入無上慧 成就佛身

0觀看次
A- A+

201711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55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行其所知之道行道進德,
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,
皆斷根本煩惱無明思惑,
體解大道入經藏度眾生。

經是「縱」,從佛的智慧開啟常住本有的道理。我們從「直」的,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佛陀分析過去常住的道理,讓我們知道道理常住,佛性人人本具,希望人人能夠深信這個道理。

佛陀在《壽量品》為我們強調,佛陀壽命長遠、覺性長遠,這是最真實的道理。人間一期的壽命,這是自然的法則,但是真實的佛壽是無始以來,無量數劫,這叫做「縱」;就是無始,要說它的道理源頭是無法去追溯,要算它的時間也同樣無法計算。而「廣」呢,也是恆河沙都難數啊!「橫」、「直」,「縱」、「廣」,道理是這麼普遍、長久,原來本具。

釋迦佛的恆心大願,在娑婆世界,剛強眾生的境界他願意投入,來來回回,他乘願力來人間度化眾生次數如恆河沙一樣,也是無法計算。可見時間多麼長久啊!佛走過那麼長的路,而我們如何能與佛相比較?佛的覺悟與我們現在少分的了解是天差地別。現在是知道了,我們有發心力行嗎?「行其所知之道」,你知道多少,又身體力行了多少?我們走在這條路又修行多少?我們究竟走了多遠?有發大心「體解大道」嗎?「深入經藏」之後,我們有入人群嗎?入人群,有否「統理大眾」?我們與大眾會合得宜嗎?有做到「三皈依文」嗎?

三皈依,不只是儀式而已,是要警惕我們日日、時時、寸步都要發無上心、入佛經藏、統理大眾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到底我們「行道進德」有多大?心得有多少?自我思惟、測量,就可以了解。

我們若懂得再回顧自己,深深思量自己:在大眾中我如何與大家和睦相處、互相勉勵?彼此之間有合和互協、鼓勵進德嗎?這個道場我們如何行、如何開?自己也要深深思量。我們要「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」,只要我們願意發大心、誓願力行菩薩道,這條路應該很平坦筆直、很好走。

「皆斷根本煩惱無明思惑」,根本煩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是我們心靈的五濁,也是慧命的五毒;這五項會毀滅掉我們的慧命。我們走這條路要有智慧;智慧就是要去掉「癡」、去掉「疑」,這個疑心去除了,才能下定決心。

一般都說貪、瞋、癡,其實慢、疑最是障礙我們的道法。「斷根本煩惱」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種「根本煩惱無明思惑」全都斷除了。少欲知足,心很純真,就是相信,完全沒有懷疑,這樣的接受,讓人很是感動,如非洲慈濟人已經做到「體解大道入經藏度眾生」。

各位,〈如來壽量品〉到今天就要告一段落了。時間飛快過去,《法華經》的經文也講超過一半以上了,我們到底吸收了多少?佛陀用這麼多的心思,念念不忘為眾生,要如何說到大家都能珍惜法、接受法、利用法,還能夠體解法?

這是佛的用心,希望人人都能入心體悟佛無上的智慧。希望人人從初發心開始,這條路就是步步向前,中途不要停滯,方向也不要有毫釐的偏差,步步要很準確,向前精進在大菩提直道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