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寧靜的清晨,耳聞鳥叫蟲鳴,眼觀良辰美景,這麼祥和的境界,不就是人間淨土嗎?其實心淨則土淨,若能時時照顧好心地,去除煩惱、滌清心鏡,則能映照出人間的祥和與亮麗。
我們要時時照顧好心地,才能以心轉境。所謂善惡一念心,面臨同一個境界,不同的心念就有不同的解讀。學佛就是要學得如何調適自心、培養善念,即使處於逆境中,也能轉化為美善而破除諸多惡念。
佛陀在世時說過一則故事:有隻母鵠生了三隻小鳥,因為乾旱,植物都枯萎了,牠們賴以維生的蟲類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。這隻母鳥找不到食物,又看到幼鳥張大嘴嗷嗷待哺,實在不忍心,就撕咬自己翅膀的肉來餵幼鳥。但是這三隻小鳥還沒碰到肉,就說:「這些肉很像媽媽的味道,該不會是媽媽用自身的肉來餵我們?」於是牠們寧願餓肚子也不吃。
佛陀接著說:「那隻母鳥就是過去生的我,那三隻小鳥就是現在的阿難、目犍連和舍利弗。」在過去生中,佛陀與弟子,經常以這種至情至愛互相成長,從前以自身翅膀的肉來餵養,現在則以法語培育。
也有一種中鵑鳥,因為不會築巢、育雛,所以會趁著鷦鶯或其他鶯科鳥類的母鳥外出覓食時,把巢中一顆蛋推出巢外,自己再偷偷下一顆蛋。因為顏色和花紋幾乎一模一樣,所以等母鳥回來時,也不會發覺。
因為中鵑鳥的蛋比較早孵化,幼雛的眼睛還沒張開,就本能地將其他的蛋擠出巢外,以免其他小鶯搶食;充滿慈心的母鳥,不疑有他,還是不斷地覓食來餵養小中鵑鳥。直到小中鵑鳥已經長到比母鳥的體型大了三、四倍,母鳥還是盡責地餵食。然而當中鵑鳥可以飛行的時候,卻頭也不回地離開。
人類也有很多是養子不教,更讓人感慨的是,有些子女非但不孝敬父母,甚至長大了還拋棄父母,不報養育之恩。總言而之,眾生的世界確實複雜,不過若去深究,不論什麼眾生都離不開一念心。若是一念心善,就像鵠鳥的母愛情深;如果一念心惡,就會如同中鵑鳥的無情。
同一種境界,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念。我常說:善惡在人心中拔河。一念善心起,可以消除其他惡念,映照出一切美而善的境界;如果一念惡心起,就會吞噬其他善念,顯現出惡劣與污濁。所以一切唯心造,只要將這念心照顧好,拂拭心塵,彰顯清淨本性,那就是佛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