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05集
繪圖/黃逸樵
三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,
勤修名之為道;
持戒定慧三學,
恆誓宏願發此智,
云得道。
佛陀到了法華會,就是成佛四十多年後決心專講一乘法,撥除三乘法,開始要講《法華經》。從〈方便品〉一路下來,現在的〈從地湧出品〉,已經來到第十五品了。跡門已經告一段落,佛顯跡人間是無始以來,度化的眾生有這麼多。
看到現場這麼多菩薩來了,大家便會起疑問。這個疑竇,彌勒菩薩代替大家來啟問,希望佛陀再次解說。因為現在這些人只是信佛,還未徹底了解佛所說法。此時已是如此,未來會比現在更嚴重,眾生更剛強、心念更複雜。
因為佛時代的「三乘」修行人,是「各斷惑證理」,各人斷個人的疑惑而已。聲聞斷聲聞的疑惑,緣覺斷緣覺的疑惑,而新發意的菩薩雖然也發心,但是他的法還未很透徹。在〈從地涌出品〉也有說出新發意的菩薩,都還未透徹了解法,這就是三乘人。
這種「三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,勤修名之為道」,就是自己的階段自己了解,有這樣的智慧。而大家也是很精勤在修行,同在走在這條路,只是開小路而已,並非康莊的大路。也因此才會從「正法」,年久月深慢慢變成「像法」,又慢慢變作「末法」。我們現在就是「末法」。
「持戒定慧三學恆誓宏願,發此智云得道。」我們修行要「持戒定慧三學」。不論你斷什麼煩惱,都要戒、定、慧,而且要堅持長久的宏誓願,「恆誓宏願」,不是生生世世而已,是時時日日不斷地發願,「發此智」。
前面說過了,「轉五識為成所作智,轉六識為妙觀察智,轉七識為平等性智,轉八識為大圓鏡智」。我們接觸人、事、物,要時時展現這分妙觀察。佛法分分秒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長時間是如此,無間歇的時間,也一直提醒大家要無間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、恭敬修(編按:又名尊重修)。
佛法要用在人與人之間,增長我們的智慧,我們要「轉識為智」。不論是前面的五、六、七、八的「識」,都將它轉成「智」,這樣分分秒秒,長時、無間、無餘,就是一直修行。若如此,走在這條大道上才叫做得道。
這段時間一直對大家說「開道」。「經者,道也」,你在聽經,其實也是為開路預作準備。路既然開了,前面沒有障礙,路就會通,還要大家來鋪。《法華經》是我們人間的道路,只是聽經,不肯開路,絕對行不通。我們必定要聽來開路和鋪路,這是一定要做的。因為〈從地涌出品〉將要結束了,這些法一定要記住,才有辦法傳法。
佛法,依文解義,其實它所涵蓋的是不受時間障礙的。佛世時候的法,也適合現在,法要用在人間、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我們要傳佛法在現在、未來;從佛陀時代一直下來,要應用在現在和未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